忠义难全徐庶(3 / 5)

加入书签

士一去兮不复还。徐庶来到刘备面前,眼中满含泪水,指着自己的心口,深情地自陈道:“主公啊,我徐庶本一心想要助您成就大业,奈何如今母亲被曹操所擒,我的心中慌乱如麻,实在无法再全心全意地辅佐于您。为保母亲安全,我只能暂且辞别主公,请主公见谅!”言辞恳切,令人动容。

刘备听后,亦是感慨万千。他深知徐庶为人至孝,能够理解他此刻的艰难处境。尽管心中万分不舍,但还是大度地说道:“元直啊,你的一片孝心天地可鉴,我岂会阻拦?去吧,去尽你的孝道吧。只盼日后有缘,我们还能再度相聚。”说完,刘备亲自送徐庶离去,望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久久不语。

就这样,徐庶怀着满腔的愧疚与无奈,投身于曹操麾下。而与此同时,诸葛亮则坚定地追随刘备继续踏上征程。此后,徐庶与石韬一同效力于曹操,虽身处敌营,但他们的故事却成为了那个动荡年代里一段令人唏嘘不已的传奇。

黄初年间,徐庶任右中郎将、御史中丞,石韬任郡守、典农校尉。

逝世

太和年间,诸葛亮率军北伐出陇右。他听说徐庶、石韬官职都不太高,感叹魏国的有识之士实在太多,连徐庶和石韬那样的两个人才居然都不能得到重用。

人物评价

诸葛亮在做丞相时训诫下属,提到徐庶:只有徐庶做事能够做到反复审核不会产生疑问。还有董和在参署七年,凡事不能决定,必反复审核十次才来告诉。如果各位能做到徐庶的十分之一,董和的勤勉,都尽忠于国事,那么我诸葛亮就可以少些过错了。又说:我后来结交徐庶,常常得到他的开导和教诲。

宋代王质《八声甘州·读诸葛武侯传》:世上如果没有徐庶,那么就一定没有庞统,英雄都被埋没。

清代王夫之《周易外传》:徐庶选择出世,不如庞统选择隐逸。

人物轶事

一言不发

与徐庶有关的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出自于《三国演义》。徐庶受设计被骗到曹营后,曹操将大军分作八路,攻打樊城。刘晔建议曹操派出与刘备关系亲厚的徐庶前去樊城劝降刘备。到了樊城,徐庶与刘备、诸葛亮等人一诉旧情,并将曹操即将率兵攻打樊城的事告知刘备等人。刘备想要劝徐庶留下,徐庶说自己虽然身在曹营,但是不会为他们做任何谋划。而且刘备身边现在已有诸葛亮,不必担心大业不成。于是刘备没有再强留徐庶。徐庶回到曹营,向曹操报告刘备没有投降的意愿。曹操大怒,即日进兵攻打樊城。

身在曹营心在汉

有一种观点认为,“身在曹营心在汉”是出自于徐庶的典故。《三国演义》中写到,刘备在新野时,徐庶化名单福,投效于刘备,拜为军师。徐庶出谋划策,计取樊城。不久曹操手下谋士程昱识破了徐庶的身份,称徐庶之才十倍于己。曹操欲将徐庶收归帐下,取来徐庶老母,用伪书赚徐庶来投。徐庶临走前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并立誓在曹营\"终身不设一谋\"。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中,徐庶说:“吾感刘皇叔厚恩,未尝忘报。曹操逼死吾母,吾已说过终身不设一谋……君当教我脱身之术,我即缄口远避矣。”于是有了人们常说的另一句熟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而徐庶是实践了诺言的。

隐居仙岛

据《胡氏家书》记载,灵山东北海上有一个叫鼓子洋的地方。岛上有一种白色的耐冬花,大到需要双手拱抱。有好事的人坐船过海到了那里,遇见一个老人驾着小舟到来,穿着芒草鞋和道袍,样貌看起来十分年老。老人问:“年轻人要到哪里去?”这人说是来采耐冬的。老人呵斥他道:“这不是世间的俗物,它可以使人捱过冬天的严寒。”又说:“即墨有个道学先生,叫胡峄阳,为我问候一下他。”话说完,人已经不见了。这个人很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