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偃王生平略记(5 / 9)
后人前行的道路。
淮河流域的徐国史和长江流域的吴国史,共同组成了江苏地区的上古史,吴文化、徐文化和吴徐过渡地带的文化,共同组成了江苏地区的古文化。
据史籍所记载,在那古老的时代,《史记·秦本纪》中有这样一段传奇故事。造父凭借着他高超绝伦的驾驭技艺,深受周缪王的宠幸。缪王有幸得到了四匹神骏无比的良驹——骥、温骊、骅骝和騄耳,它们皆是世间罕有的宝马。于是,周缪王兴高采烈地带着这四匹马开始了他的西行巡狩之旅。一路上,美景如画,让周缪王流连忘返,沉醉其中,甚至忘却了回归的日期。
然而就在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位于东方的徐偃王趁机发动叛乱,局势瞬间变得紧张起来。关键时刻,造父挺身而出,亲自为周缪王驾车。他挥动马鞭,驱赶着那四匹骏马如疾风般疾驰而归。这些马匹仿佛通人性一般,一路狂奔,日行千里,最终成功地帮助周缪王及时赶回周朝,平定了这场叛乱。
另外,在《韩非子·五蠹》中还提到,徐偃王盘踞在汉水以东一带(此处“汉”字疑似应为“潢”),其所统治的地域广袤辽阔,方圆达五百里之广。徐偃王施行仁义之道,深得民心,周边众多国家纷纷主动割让土地,表示对他的臣服与朝拜,总计多达三十六国。如此强大的势力,自然引起了荆文王的警觉和担忧。荆文王唯恐徐偃王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于是果断起兵讨伐徐国。经过一番激烈的征战,最终徐国被消灭,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个过往篇章。
《淮南子·人间训》之中有着如此这般的一则记载:话说那徐偃王啊,一直以来都对施行仁义之事充满了热忱,他的这种仁德之举声名远扬,以至于周边居然有多达三十二个国家心甘情愿地徒步而来,只为了能够朝拜于他。不过呢,在这里我们需要留意一个小细节,就是其中提到的“陆地”一词,实际上极有可能应当写成“割地”才更为准确哦。而且呀,在后文所引用到的《后汉书》里,同样也出现了这个错误呢。想当年,那位名叫王孙厉的人曾对着楚庄王恳切地进言说道:“尊敬的大王啊,如果您此刻不发兵前去征讨徐国的话,那么将来某一天,恐怕就不是他国来朝拜咱们楚国啦,而是咱们得反过来去朝拜徐国喽!”楚庄王听完这番话语之后,心中不禁大为震动,深深地觉得王孙厉所言极是,于是连忙回应道:“爱卿说得太对啦!”紧接着,他毫不犹豫地下令调集大军,毅然决然地出兵攻打徐国。经过一番激烈的鏖战,楚军最终大获全胜,成功地将徐国彻底消灭掉了。
而在《后汉书·东夷传》中,则对此事有着更为详细的描述。据说,徐偃王居住在潢池以东的地方,其统治区域方圆达五百里。他广施仁义之道,因此吸引了三十六国心甘情愿地徒步来朝见。周穆王得到了一匹名为騄骥的良驹坐骑,于是派遣造父驾驭着它前去告知楚国,下令让楚国出兵征讨徐国。结果令人惊叹不已,楚军竟然仅用一天时间就抵达了徐国。就这样,楚文王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展开攻势,一举将徐国覆灭。徐偃王虽然心怀仁德,但却缺乏权谋之术,又不忍心与自己的子民相互争斗,所以才导致了最终的失败。无奈之下,他只得向北逃亡至彭城武原县东山脚下。令人感动的是,数以万计的老百姓自愿追随他一同迁徙至此,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段历史,便将这座山命名为徐山。
唐代大文豪韩愈精心撰写的《衢州徐偃王庙碑》,乃是基于前文提及的诸多珍贵史料而创作完成的。至此,我们已然清晰地了解到与徐偃王相关的那段充满神秘色彩且动人心弦的传奇故事。
据那部被《史记正义》所援引的《古史考》一书中明确记述道:“徐偃王所处之时代,恰与楚文王相同,然而其与周穆王之间却相隔甚远。要知道,每当天子出巡之时,皆会有强大的周朝护卫军紧紧相随。如此情形之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