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辜的徐粲(4 / 9)

加入书签

危急。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孙权果断下令,任命南部都尉贺齐为统帅,前往征讨叛乱之敌。同时,他传令各个县紧急出兵五千名士兵,并要求县令和县长亲自率领所属部队,统一听从贺齐的指挥调遣。

贺齐深知此次任务艰巨,敌我双方兵力悬殊。当他率领部队抵达余汗时,发现前方山越军严阵以待,人数众多且士气高昂。考虑到自身兵力相对较少,如果贸然深入进军,很有可能会陷入敌人的包围之中,从而导致退路被截断。因此,贺齐当机立断,决定暂时停止前进,先稳住阵脚再做打算。

随后,贺齐下达命令,让松杨县长丁蕃率领其所部留在余汗,加强当地的防御力量,以防备山越军可能发起的突袭。丁蕃认为,自己原是与贺齐平起平坐的将领,如今成为他的部属,受其指挥,心中不服,不肯留下。贺齐坚决执行军法,斩首丁蕃,于是全军上下,无不震惊,没有不服从命令的,都同心协力,拼死力战。

贺齐部署一部份兵力留守后方,然后亲率主力攻打洪明等部,连连大败洪明等将,并临阵斩杀洪明,迫使洪进、吴免、苑御、华当四将全部投降。贺齐又乘胜率军打败驻扎在盖竹的吴五,然后,军锋又转向大潭打败山越军,迫吴五、邹临也投降。

这一仗讨平东冶地,共斩杀山越军六千人,并且俘获了山越全部名将,收编精兵万余,恢复了原设县邑,稳定了统治秩序。孙权拜贺齐为平东校尉。重新恢复了名为汉廷、实为孙吴在东冶地所立的各个县。

贺齐最后进军东冶地政治中心建安,在旗山设立了会稽郡南部都尉府,并出任南部都尉;且在所属建安、汉兴、南平三县各编配士兵五千,统归他本人指挥。

公元205年(建安十年),贺齐率军又转讨上饶,并分建安之桐乡地,设立建平县。

林历扬名

公元208年,正值建安十三年,风云变幻之际,贺齐因其赫赫战功而荣升威武中郎将一职。然而,就在这同一年,东吴境内的丹阳郡却陷入了一片动荡之中。黟县和歙县两地频繁爆发由地方强族挑起的反叛事件,使得当地局势愈发紧张。

当时,孙权的主力军正在全力围攻合肥,分身乏术。为了确保国内局势的稳定,他当机立断,派遣贺齐率领所部军队迅速赶赴叛乱之地予以镇压。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山越部落的头领们纷纷率众而起。其中,歙帅金奇统率着多达万户的山越民众,据守于地势险要的安勒山;另一边,另一位头领毛甘也不甘示弱,同样带领万户之众屯驻在乌聊山。而最为棘手的,则要数黟帅头领陈仆以及祖山等人,他们更是纠集了两万户兵力,牢牢占据着林历山(位于黟县南部)。这座林历山四周皆是悬崖峭壁,高耸入云达数十丈之巨,山间道路狭窄危险,仅能容纳单人通行。如此险峻的地形让叛军能够居高临下地俯瞰下方,易守难攻之势尽显无疑。

面对这般艰难险阻,贺齐及其麾下官兵多次发起强攻,但都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陈仆与祖山这两位山越头领凭借天险顽强抵抗,每当贺齐的军队靠近时,他们就从高处投掷巨石,给进攻方造成巨大伤亡。久而久之,贺齐一方的将士们忧心忡忡,对于如何攻克眼前这座坚不可摧的堡垒感到束手无策。贺齐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年轻猛将,面对复杂多变的战局,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夜幕降临,万籁俱寂,贺齐却毫无倦意,他深知要想取得这场战斗的胜利,必须对地形有深入的了解。于是,他决定趁着夜色亲自去探查一番。在微弱的月光映照下,贺齐小心翼翼地穿梭于山林之间,仔细观察着周围的地势地貌,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经过一番艰苦的寻觅,贺齐终于发现了一条山越人未曾设防的隐秘小道。这条小道蜿蜒曲折,隐藏在茂密的树林之中,如果不是他这般细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