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中郎徐勋(2 / 4)
,荆州下宛叶而掎其后:雷震虎步,若举炎火以焫飞蓬,覆沧海以沃熛炭,有何不灭者哉?
又操军吏士,其可战者,皆出自幽冀,或故营部曲,咸怨旷思归,流涕北顾。其余兖豫之民,及吕布、张杨之余众,覆亡迫胁,权时苟从;各被创夷,人为仇敌。若回旆方徂,登高冈而击鼓吹,扬素挥以启降路,必土崩瓦解,不俟血刃。
方今汉室陵迟,纲维弛绝;圣朝无一介之辅,股肱无折冲之势。方畿之内,简练之臣,皆垂头搨翼,莫所凭恃;虽有忠义之佐,胁于暴虐之臣,焉能展其节?又操持部曲精兵七百,围守宫阙,外托宿卫,内实拘执。惧其篡逆之萌,因斯而作。此乃忠臣肝脑涂地之秋,烈士立功之会,可不勖哉!
操又矫命称制,遣使发兵。恐边远州郡,过听给与,违众旅叛,举以丧名,为天下笑,则明哲不取也。即日幽并青冀四州并进。书到荆州,便勒现兵,与建忠将军协同声势。州郡各整义兵,罗落境界,举武扬威,并匡社稷:则非常之功于是乎着。
其得操首者,封五千户侯,赏钱五千万。部曲偏裨将校诸吏降者,勿有所问。广宜恩信,班扬符赏,布告天下,咸使知圣朝有拘迫之难。如律令!
《为袁绍檄豫州文》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文学方面
确立了檄文典范:全文铺张扬厉,语多骈偶,气势刚健又不流于拙朴,有骨鲠之气而又文采斐然,成为后世檄文写作的重要典范,为檄文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手法和风格范例。
体现建安文学风貌: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反映了当时文学作品文辞华丽、情感充沛、注重气势等特点,对研究建安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具有重要价值。
历史方面
反映当时政治局势:文中对曹操与袁绍之间的矛盾、曹操的专权行为以及当时汉室衰微等情况的描述,为研究东汉末年的政治局势、各方势力的斗争等提供了生动的史料。
影响历史人物形象塑造:对曹操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产生了一定影响,使曹操的负面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强化和传播,成为后世文学作品和历史评价中曹操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文化方面
激发民众情绪: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起到了宣传和鼓动的作用,试图激发豫州吏民对曹操的不满和反抗情绪,引导民众对袁绍讨伐曹操行动的支持。
体现社会价值观:文章准确把握了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与士大夫心理,通过对曹操行为的批判,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忠义、正统、道德等观念的重视和追求。
陈琳(?—公元217年),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人,东汉末年文学家、政治家,“建安七子”之一。以下是他的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
汉灵帝统治的末期,天下已然动荡不安,而陈琳则在大将军何进的门下担任主簿一职。他每日勤勤恳恳地为何进整理各类繁杂的文书,并妥善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事务。
时间来到了灵帝中平六年,也就是公元189年这一年。此时的何进心中燃起了一股熊熊烈火,因为他一心想要铲除那些祸乱朝纲的宦官势力。然而,当他将这个想法告知太后时,却遭到了太后的坚决反对。面对太后的阻拦,何进并未就此罢休,而是萌生出一个大胆的念头——私自引兵进京,以此来胁迫太后同意他诛灭宦官。
就在这时,一向忠心耿耿且头脑聪慧的陈琳站出来向何进谏言。他诚恳地说道:“将军啊,您如今手握重兵,其实完全有能力直接对这些宦官采取果断行动,将他们一举消灭。倘若您贸然召兵入京,那将会引发一系列难以预料的后果。众多军队汇聚于洛阳城,势必会导致局势失去控制,甚至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混乱和动荡。”
只可惜,陈琳这番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