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中郎将徐荣(2 / 5)
卓身死之后,他的部下们陷入了一片混乱和恐慌之中,群龙无首的局面让这些原本凶悍无比的凉州军不知所措。
正在这时,智谋过人的贾诩挺身而出。他冷静地分析道:“如今我们若是轻易放弃手中的军队,孤身逃亡,恐怕只需区区一个小小的亭长便能将我们轻易捉拿归案。倒不如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发兵攻打长安。若此役能够成功,我们便可拥立皇帝,号令天下;即便失败,到那时再行逃窜也为时未晚。”
这番话语犹如醍醐灌顶,令李傕、郭汜等人为之振奋。于是,他们毅然决然地率领着凉州军浩浩荡荡地朝着长安进发。一路上,这支军队气势如虹,锐不可当。
得知敌军来犯,王允迅速派遣胡轸和徐荣率军前往新丰抵御。然而,战局的发展却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在战斗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胡轸竟然临阵叛变,投降了敌方。这一变故使得原本就兵力不足的徐荣顿时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困境。尽管徐荣奋勇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最终不幸战死在了乱军之中。
军事影响
改变诸侯局势:徐荣在汴水之战中击败曹操,使曹操的军事力量遭受重创,延缓了曹操的发展步伐。而在梁东之战中击败孙坚,让孙坚的军队几近覆灭,极大地影响了关东诸侯联军的士气和战略布局,在一定程度上稳固了董卓的统治地位。
彰显军事才能:徐荣能够接连战胜曹操、孙坚等实力派人物,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战略眼光,其善于利用地形、兵种优势等战术,为后世军事将领提供了借鉴。
政治影响:影响朝廷格局:徐荣作为董卓的部将,其军事行动直接关系到东汉朝廷的政治走向。他的胜利巩固了董卓在朝廷的专权地位,而他的战死则使王允失去了一员重要将领,加剧了朝廷内部的政治动荡,为李傕、郭汜等凉州军阀的反攻和东汉朝廷的进一步衰败埋下了伏笔。
举荐人才:徐荣向董卓推举同郡出身的公孙度出任辽东太守,公孙度后来在辽东建立了割据政权,成为一方诸侯,对东北地区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对徐荣的人物评价:
军事才能卓越:徐荣的军事能力堪称一流,他曾在汴水之战中击败曹操的独立追击军,让曹操损失惨重,还在梁东之战中击败孙坚,使其仅率数十骑突围逃走,可见其具备出色的军事指挥和作战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的战场形势制定有效的战术。
善于识才举荐:徐荣向董卓推举同郡出身的公孙度出任辽东太守,公孙度此后成为割据辽东的一方军阀,这体现出徐荣有识人之明,且其推荐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一定影响。
对主忠诚不二:董卓死后,徐荣转而效忠王允,在凉州军阀李傕、郭汜等反叛时,受王允派遣前往新丰迎战,最终战死,其行为表明他对所效力的主公较为忠诚,并未因董卓之死而轻易变节。
影响力被低估:在《三国演义》中,徐荣被描绘成一个被夏侯惇交马数回便斩于马下的三流将领,但从历史事实来看,他的战绩足以跻身于三国一流大将行列,其在汉末三国时期的影响力和地位被严重低估。
董卓(?—公元192年),字仲颖,陇西郡临洮县(今甘肃定西岷县)人,是东汉末年的权臣、西凉军阀。
董卓出生于一个家境殷实的地方豪强之家,自幼成长环境优越,但也正因如此,他在年少时便养成了放纵任性、粗野凶狠的性情。
他身材魁梧,孔武有力,不仅通晓各种武艺,而且力气更是超乎常人。凭借着自身的优势,董卓时常与周边的羌人部落酋长们往来密切。为了拉拢这些酋长,他常常不惜重金,杀牛宰羊来热情地款待他们。久而久之,通过这种方式,董卓成功地在羌人中树立起了自己的威望,并逐渐培植起一批忠实的亲信。
随着时间的推移,董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