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到家学者徐则(3 / 3)

加入书签

安葬在扬州附近,却又念及徐则生前对天台山的眷恋,最终决定遵从其遗愿(或说其心志),派人将遗体护送回天台山安葬。不仅如此,杨广还亲自为徐则撰写了一篇碑文,文中追忆了与徐则相处的时日,盛赞他“志存高远,道合自然,不慕荣利,超然物外”,称他的离世是“道家之损,士林之悲”,并命人将碑文刻于石碑之上,立在徐则的墓前,以表敬意与怀念。这篇碑文后来被收录于一些古籍之中,成为后世了解徐则生平的重要依据。

徐则的一生,未曾担任过任何官职,也未曾留下鸿篇巨制的着作,却以其隐逸的行踪与深厚的道家修为,在南北朝至隋朝的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他的存在,恰是当时道家思想在士大夫阶层中产生广泛影响的一个生动例证——在那个政权更迭频繁、人心浮动的时代,道家所倡导的“自然无为”“清静守心”,为许多厌倦了官场纷争的士大夫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与归宿。而杨广对徐则的敬重与缅怀,也从侧面反映出,即便是身处权力中心的皇室成员,也需要从道家思想中寻求某种心灵的慰藉与治国的启示。

徐则虽已远去,但他隐居山林、潜心道法的身影,以及他与杨广之间那段因道结缘的往事,却如同天台山的云雾一般,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淡淡的痕迹,让后人得以窥见那个时代道家文化的风貌,以及士人阶层在世俗与超脱之间的精神抉择。他用一生的隐逸与坚守,诠释了道家“不为物役,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也为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增添了一抹沉静而深远的色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