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苏丹尼亚拉 绿洲残梦沙海边城(1 / 2)

加入书签

晨曦尚未彻底驱散夜色,我们的卡车便已驶入尼亚拉。

风沙卷过肩头,脚下大地在车轮碾压下微微震颤。

与法希尔的沉稳不同,尼亚拉像一艘在沙海上随时准备扬帆的船,周身蓄满躁动与希望的能量。

司机低声说:“尼亚拉不是沙漠,它是沙漠留给人类的恩典。”

此时,我终于明白,他指的是一片被风干和烈日围困,却依然绿意盎然的土地——这是命运写在困苦之后的一句“但是”

卡车停在简陋热闹的车站,汗水、牲畜、尘土与旧收音机的音乐融为一体,扑面而来。

我深吸一口气,感到一种奇特的力量在胸腔膨胀,这种力量与我在喀士穆的安宁、法希尔的隐忍全然不同,更为明亮,更为饱满。

我翻开《地球交响曲》,郑重写下:

“第六百五十五章,尼亚拉。

绿洲尽头的低语,破晓前的守望者之城。”

穿行在主街,尼亚拉的脉搏越来越清晰地跳动在我脚下。

马斯塔里广场是一座城市的心脏,四周围着低矮的商铺、银行、邮局和本地电视台。

老旧喷泉虽然早已干涸,却仍有孩童围着它奔跑,仿佛干涸只是生命短暂的暂停,而不是终结。

一个穿黄色t恤的男孩不小心撞到我,摔倒又立刻爬起,嘴角带着歉意和勇敢。

他用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说了抱歉,转身追赶同伴,那轻快的身影像风里跃动的光斑。

广场上,少年们翻越石台,模仿电影英雄,在沙地上画下梦想。

他们或许未曾走出过这片土地,却在这里活得肆意,勇敢,充满渴望。

站在广场边缘,看着这些孩子们用奔跑和欢笑为城市注入能量,我忽然意识到:尼亚拉从不是等待谁来救赎的地方,而是一座自我孕育希望的城市。

这种生命力,让人无法不被感染。

安顿下来,旅馆老板建议我去看看西城区的小图书馆,“那里是这座城市的心脏。”

顺着他的指引,我来到一栋褪色的砖楼前,门口孤零零地站着一棵合欢树。

门卫是一位白老人,微笑着带我入内。

图书馆光线昏暗,却书香浓烈。

书架上堆满了各式书籍,有阿拉伯语、法语和远自欧洲捐赠的英文书。

墙上贴着旧报剪影、儿童画、甚至有些泛黄的手稿。

管理员悄声告诉我,这座图书馆曾在暴乱中被烧毁一半,是市民们用废墟中捡回的砖头和自己省下的钱修复的,“它不是图书馆,是我们的记忆盒子。”

我在一隅翻到一本破旧的《非洲地理通志》,书角磨损,书页翻卷。

每一页,都是一段世界与命运的回响。

我拿出纸笔,写下一句话:“愿这记忆,穿越风沙,永不湮灭。”

在这被风沙反复冲刷的土地上,人们用记忆和希望把城市一遍遍从废墟里拉起。

正午的阳光火辣,巷口一家名为“边界”

的咖啡馆引我驻足。

门脸简朴,屋内却别有洞天。

老板是位低声细语的中年男子,不问你喝什么,只递上一杯茶或咖啡,动作从容,像在守护某种仪式。

我坐在靠窗的位置,窗外风铃时响时歇。

一个小男孩正给驴子喂水,偶尔抬头与我对视,脸上带着比年纪更深沉的神色。

老板递茶时,低声问我:“你觉得这里最特别的是什么?”

我答不上来。

他轻笑道:“是声音——这里的风不大,却总能带来不同的声音;这里的人不多,但心里的话却重重叠叠。”

我懂了。

尼亚拉的静,并非死寂,而是凝聚着情感与意志的沉默,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