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 阿富汗阿什哈巴德 白色之城烈日神庙(1 / 2)
火车驶入阿什哈巴德的那一刻,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一路沙海干裂、狂风卷沙,到了这儿却像闯入了一幅理想主义者的白色油画。
高耸入云的白色大理石建筑在烈日下折射出圣洁光辉,街道宽阔洁净,绿植修剪得如工艺雕塑,连每一块人行砖都散出被反复擦拭后的光泽。
仿佛这不是城市,而是神明为了某种理想塑造出的奇迹。
“这是现实吗?”
我在心中喃喃。
明亮得近乎虚假的城市让我想起白昼梦境,那种即将苏醒却不愿醒来的挣扎。
我第一次见到一座城市,这么洁白,洁白得近乎残酷。
它不容许一丝尘埃,一点破损。
这里的秩序,是一把雕刻刀,每一道街巷,每一堵墙面,都被严苛的标准反复雕琢。
人群稀少,更多的是静默巡逻的车辆与军警,每一个人的眼神都如程序设定,波澜不惊。
可越是无瑕,越让我感到压抑。
那种表面完美之下的沉寂,像是深海之下暗涌的水流,无声,却强大。
它不说话,但时时刻刻在提醒你:这不是你可以随意踏入的领域。
我漫步至宪法广场。
四周是巨型的白色大楼,穹顶金光灿烂,阳光在其表面如流水滑过。
广场正中,一尊巨大的烈日雕像高高矗立,火焰般的光芒仿佛能灼烧人心。
它既是象征,也是提醒——这座城的核心,是控制与纯净。
我进入国家博物馆,白墙如雪,展品稀少但精致,每一件都像从历史的骨架中挖掘出的灵魂——丝路陶罐、波斯金饰、游牧民族的战甲,还有一幅描绘火神仪式的壁画。
讲解员的语气低沉而缓慢,像是一位活着的历史记录者。
“这座城,拒绝遗忘。”
我在《地球交响曲》中写下,“但越是拒绝,反而越显得孤独。”
在一个展厅尽头,我停在一面斑驳的铜镜前,镜面泛黄,倒映出我身后的整齐展柜与警惕的保安。
忽然间,我有一种强烈的错觉——我仿佛也是某个展品,被这座城市审视、凝固、存档。
在导游阿尔廷的带领下,我前往城郊的拜火教遗址——尼萨神庙。
传说这里曾供奉帕提亚帝国的圣火,是帝王灵魂之所在。
神庙已成废墟,黄土裸露,残墙上风蚀斑斑。
阿尔廷取出打火石,在坛基上轻轻一点,火光瞬间跳跃。
他低声说道:“火,是时间的回音。”
我望着那抖动的火苗,脑中浮现出古代祭司的身影,赤足行于炽热之上,嘴中咏唱着遗忘的语言。
我仿佛看见过去,从火中缓缓升起。
风起,沙粒在空中跳舞,神庙的影子拉得老长。
我的心被那火苗轻轻触碰——那是属于灵魂的记忆,不可言说,却真实存在。
我不由自主地伸出手,想接近那火焰,却被阿尔廷轻轻挡住:“这里的火,不属于今人。”
傍晚时分,我来到卡拉库姆沙漠边缘。
夕阳洒落,沙丘染上温柔的橘红。
我脱下鞋袜,赤足走在柔软细腻的沙上,仿佛步入一个安静的世界。
远处传来骆驼的低吟,一对牧民缓缓行走,身后是温顺的小羊,一只羊羔卧在驼背上小憩。
牧童向我微笑,我也点头回应,那一刻,我感受到人与自然的沉默契约。
我坐下,闭上眼,仿佛听见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声穿越千年,在我耳边轻响,一声声敲打着记忆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那一刻,我体会到真正的自由,不在城市、不在权力、不在秩序中,而在这片广袤沙海的宁静里。
无拘无束,无需言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