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章 哈萨克斯坦阿克套 白岩海风与光之埠(1 / 2)

加入书签

我的旅途渐入哈萨克斯坦的西端,阿克套——这座被称作“风之城”

的沿海白石之地,静静矗立在苍茫的里海之滨。

踏足此地,仿佛整个世界一下子从草原的粗犷过渡到海洋的沉思,那是一种从骨子里切换出来的节奏,宛如乐章中忽然降临的一记慢板。

我迎着强劲的海风走下巴士,耳畔回荡着浪涛的呼唤。

风吹起我衣角,那声音如同里海本身在迎接一个远道而来的旅人。

阿克套的名字,在哈萨克语中意为“白山”

,而它的城市轮廓,的确宛若一座从岩石中拔地而起的白色之城。

城市建筑统一由石灰岩构筑,远望之下,仿佛一位穿白袍的旅人,默然伫立于天地之间。

我住进了一家面朝大海的旅馆。

清晨推开窗,海风夹着盐分和海藻的气息扑面而来。

阳光从东方缓缓洒下,金辉在海面上映出万千波光,远处黄沙翻涌,牧民赶着骆驼缓缓前行,那一声声长鞭,宛如来自旧世的回响。

城市北部是曼格什套高原,那是一片荒凉而神秘的岩石世界;而南部则紧邻里海,宛如时间在此地一次拧转,将高原与水域交织成一幅矛盾又和谐的地貌画卷。

阿克套仿佛在地质的画布上,被两种力量同时牵扯——一边是沉积亿万年的石灰岩峭壁,一边是日夜拍击的咸水浪涛。

我跟随一位名叫阿迪勒的导游,走进城郊的一座地下清真寺——别克图阿塔。

这是一处藏在岩石中的古老圣地。

我们必须穿越石洞,沿着蜿蜒的阶梯一路向下。

空气愈凉爽,石壁上刻满古老图腾与穆圣传说。

阿迪勒低声说:“这里,是游牧民族的心脉所在。”

我点头默记,把这段隐秘的信仰,记录入《地球交响曲》之中:“岩石下的祈祷,是旷野最温柔的回声。”

我们继续前行,深入地穴最深处,一处仅容一人侧身而过的窄廊内,有一盏长明灯,微弱地跳动着火光,像是时间深处仍未熄灭的信仰之炬。

我在灯前驻足,双手合十,那一瞬,我仿佛听见脚下岩石深处,传来遥远的经声与跫音。

走出地穴之时,阳光穿过裂缝,洒在我掌心,那一刻,我仿佛触摸到时间深处的温度。

走在阿克套的街头,一种几何之美扑面而来。

方块状的街区、整齐排列的居民楼、陈旧水泥铺设的道路——这是典型的苏联计划城市结构。

曾经,这里名叫“谢甫琴科”

,为了服务乌兰矿而秘密建立,地图上曾是一个“缺失的点”

在市中心的历史博物馆,我看见玻璃柜中静静陈列着苏联遗物:矿工证章、红色调度电话、重型铀矿设备模型,还有用俄语写就的调派书函。

我默然伫立良久。

这些锈迹斑斑的器物,如今已然沉寂,却仍在散一种幽微的时代之光。

仿佛那些沉重的计划经济之链,曾将整个城市一寸寸拉扯着向下扎根。

但今日的阿克套,正从阴影中破土重生。

我走入一间面朝海岸的咖啡馆。

店中有年轻人弹奏木吉他,墙上挂着本地画家绘制的白岩与渔港,落地窗外是晨练的老人和散步的情侣。

“你能听到变化的节奏吗?”

店主递来一杯奶茶,微笑着说。

我点头,将这段话写入笔记:“旧日的影子尚未完全褪色,但在海风中生长出的希望,正以柔软却坚定的力量,刷新一砖一瓦。”

傍晚时分,我来到一处广场,看见一群少年正围着一位老者听他讲海的故事。

那老者讲起当年从港口偷渡远行的年轻人、讲起苏联军船与渔船擦肩的夜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