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皮山县 玉影昆仑沙心不语(1 / 2)

加入书签

当车轮滚过莎车的边界,抵达这座静谧而辽阔的县域,我知道,我已真正踏入塔什库尔干山前的序章。

皮山县,这片地处昆仑山北麓、帕米尔高原东缘的土地,远比地图上看起来的深远,也更让人沉思。

这是一片沙漠与雪山并肩而立的边地,一片千年古道在沉默中低语的疆域。

我站在皮山城郊的高坡上,眺望昆仑的轮廓,那是云中之山,是玄奘西行的梦,是王维诗中“南山雪落夜将阑”

的静谧。

风吹来,带着沙土与矿石的味道,也裹挟着丝路遗风的声音。

我在《地球交响曲》的地图上郑重落笔:

“第374章,皮山县。

昆仑之北,塔里木之南,这里是大漠尽头的孤影,也是一颗通往灵魂深处的心灵之光。”

皮山县,因地而名,意即“石头之地”

古称“疏勒”

,是古西域三十六国之一。

如今的皮山,依然是石头的世界。

鹅卵石、风蚀岩、戈壁滩,布满苍凉。

但正是这无垠的苍凉中,孕育出无数生命的坚韧。

我沿着通往昆仑山的乡道驱车前行。

车外,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沙漠,而远处,昆仑雪峰像天上的云朵,静静悬浮。

路上,我遇到一位维吾尔族老者,他是地质勘探队的退休工程师,如今已七十高龄,却依旧每天步行十里观察山势与水源。

他向我讲述了当年矿石勘探的故事,如何在雪线之下寻找石墨与玉石,如何一夜扎营昆仑深处。

他说:“这片土地对你若有情,你才能听见她的心跳。”

我望着他布满皱纹的脸庞,在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一代又一代人在此地默默耕耘,默默守望,仿佛他们的背影已融进了山势,化作昆仑的一道道岩脉。

而我心中那种对山的敬畏,也悄然转化为敬意与牵引。

那是一种被高原吸引的渴望,是一种“我必须亲自触摸它”

的冲动。

皮山是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之地。

往东接莎车,西望和田,南临帕米尔,北连塔克拉玛干,这里曾是商旅往来的节点,也是古代各国通使的重要驿站。

可惜的是,历史的风沙太猛烈,如今的遗址多已沉入黄土。

我前往皮山古城遗址,只见低矮的土台与夯墙线索依稀,一条条驼队踩出的通道已被野草覆盖。

陪同的文化馆学者说,这里曾经现过汉简与粟特文物,也曾有古墓出土石棺与织锦。

“丝路的脚步声如今听不见了,但沙土下,它们仍在。”

她轻声说。

我拾起一枚破碎的陶片,仿佛能透过它触摸到一位远方旅人的手指,感受到他在风沙中写下一封信、一诗、一段思念。

我把陶片放回土中,如同把一段未完的记忆交还给土地。

我写下:

“古道在沉默中埋藏,每一粒沙都是一段行旅。

皮山的黄土,是时间的箴言。”

同行者又带我前往一处断崖下的古驿站残垣,那是过去丝路客栈的一部分。

我在半坍塌的门框上看到用红褐土绘成的箭形图案,指向昆仑方向。

那一刻我懂了,古人用最朴素的方式,为后来者留下方向。

离开古道,我深入皮山县南部的沙漠边缘。

这里的村庄以维吾尔族为主,房屋低矮,院落深深,葡萄藤缠绕屋檐,一切都带着古老而宁静的节奏。

家家户户种枣、养鸽、织布。

风沙虽猛,人情却暖。

我住进一个名为“尤喀克”

的村落。

傍晚时分,村民们在院子里围着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