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阿勒泰 金山银水流浪归宿(2 / 3)
、雾凇,成了摄影师和诗人心中的仙境。
我跟随森林护林员巡山。
他们肩背猎枪、手提柴刀,带着牧羊犬在林间巡查,既防火防盗,也守护野生动物。
护林员介绍:“这里有雪豹、北山羊、马鹿、獾、熊、松鼠、野猪、猫头鹰等数十种珍稀动物。”
在一片隐秘的山谷,我看到一群野鹿在溪水边饮水,远处鹰在雪峰翱翔。
林间偶有蜂箱、蘑菇采摘点和小木屋,都是牧民和护林人用汗水守护的家园。
深秋黄昏,夕阳洒在林梢,金色与墨绿交织成诗。
我写下:
“林海,是阿勒泰的静谧心脏。
每一棵桦树,每一片雪原,
都藏着人与自然的秘密”
四、额尔齐斯河:水路丝带的传奇
阿勒泰被誉为“中国唯一流向北冰洋的河流”
——额尔齐斯河的故乡。
这里的水,冬季为冰,夏季如练。
古时商队常溯河而上,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带往中亚,换回金银、毛皮、珍宝。
我乘一叶小舟顺流而下,河面开阔,岸边芦苇婆娑、白鹭成行。
偶有渔夫撑船捕鱼,图瓦少年用桦皮船漂游。
每年夏秋,哈萨克和蒙古的渔民举办赛舟、抓鱼、泼水节,节日时分岸边彩旗飞扬、歌声如海。
河边还有不少古驿站、遗址、石人、岩画。
图瓦老人指着一块刻着牛羊与太阳的岩画说:“我们的祖先就是从这条河来,带着家人、牛羊、马匹、梦想。”
每一寸河岸都见证了迁徙、交流与丝路传奇。
我写下:
“水是牧歌的音符,
也是历史的丝带。
额尔齐斯,托起了北疆的故事和家园。”
五、多民族交响:烟火人间的温度
阿勒泰是一座多民族的城市。
哈萨克、蒙古、汉、回、图瓦、俄罗斯族等数十民族在此共居。
市区里,清真寺、教堂、佛塔、萨满神柱、哈萨克毡房、蒙古包、俄式木屋并存。
节日时分,赛马、摔跤、鹰猎、冬不拉弹唱、篝火舞蹈,汇成万家灯火下的北疆交响。
我在阿勒泰市中心的民族市场漫步。
葡萄干、蜂蜜、奶酒、风干肉、松茸、皮帽、毛毯、刺绣、木雕琳琅满目。
市场里有维语、哈萨克语、图瓦语、汉语、俄语此起彼伏,大家热情招呼,笑语盈盈。
夜幕下,城市广场上传来马头琴和冬不拉的和弦,老人们围炉畅谈,青年男女翩翩起舞。
星光下的阿勒泰,没有异乡,只有归人。
我写下:
“多民族,是阿勒泰的心跳。
每一声歌谣、每一道菜、每一次问候,
都让远方的人在这里找到家。”
六、夜色阿勒泰:星空下的誓言
夜色降临,阿勒泰的天宇辽阔得让人屏息。
无边的星海照亮了额尔齐斯河与阿尔泰雪山,灯火点点的城市如钻石镶嵌在草原之上。
城市安静,草原寂寞,只有远处的犬吠与风声偶尔穿过夜色。
我独自走在河畔,仰望天边北斗。
今晚,没有流浪,只有归宿。
我的脚步已踏遍天山北麓、穿越草原雪原,而阿勒泰的夜,如同母亲的怀抱,将我疲惫的心轻轻安放。
在《地球交响曲》的地图上,我郑重落笔:
“第337章,阿勒泰,记。
金山银水,牧歌归宿,
这是漂泊者和家园的永恒诗篇。”
下一站,布尔津。
我要顺额尔齐斯河西行,去拜访五彩滩、喀纳斯,探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