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五家渠 兵团新城边疆赞歌(1 / 2)

加入书签

我是吴阿蒙。

五家渠,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辖的直辖市,是一座因兵团而生、因开拓而兴的现代新城。

这里既有现代化工厂、绿意农田,也有壮阔的胡杨林带和兵团精神代代传承的红色故事。

与新疆其他城市不同,五家渠没有深厚的古代遗迹,却在短短数十年间,将一片戈壁荒原建设成一座宜居宜业的现代绿城。

我在《地球交响曲》的地图上郑重落笔:

“第333章,五家渠。

兵团新城,胡杨作证,

这里,是开拓者与家园的合奏。”

一、兵团之城:戈壁上的绿色奇迹

五家渠的名字,源自曾经的五条引水渠,是水与人的传奇。

六十多年前,这里还是荒无人烟的戈壁盐碱地,天山雪水远不可及,风沙肆虐,寸草难生。

上世纪五十年代,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转业官兵、知识青年、技术工人响应号召,挥锹凿渠、披荆斩棘,拉开了屯垦戍边的大幕。

我在市区兵团纪念馆参观。

馆内陈列着第一批兵团战士的旧军装、劳动工具、建渠图纸、劳作相片和口述历史录音。

讲解员说:“五家渠是兵团人的家园,更是他们梦想的见证。”

许多老人至今还记得开荒种田、修渠抗洪、植树造林、冬夜巡边的岁月。

纪念馆外,大片胡杨林和防风林带将城市与戈壁隔开,农田和果园如棋盘般铺展。

城市新区高楼林立,绿树成荫,整洁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兵团精神”

的雕塑、浮雕和标语。

孩子们在林间嬉戏,老人们在健身器材上锻炼,天山雪水流进水渠,滋养着这片本不属于绿意的土地。

我写下:

“兵团,是信仰的旗帜。

每一条水渠、每一片林带,

都是理想与汗水交融的诗行。”

二、现代绿城:生态与产业并肩前行

五家渠以农垦起家,今日已是集现代农业、工业、生态于一体的宜居新城。

市区内外,农田整齐,棉花、玉米、小麦、葡萄、甜瓜等作物繁盛。

机械化耕作和智能化管理让农业生产高效环保。

农田间,白鹭掠过,蜜蜂穿梭,田园风光美如画。

我在一个农场基地体验采摘。

温室大棚里葡萄藤蔓缠绕,西红柿和辣椒红彤彤地挂满枝头。

农场主说:“我们用现代灌溉和土壤改良技术,连盐碱地也能种出好东西。”

收获季节,瓜果蔬菜源源不断运往乌鲁木齐、昌吉、甚至全国各地。

城区的工业园区里,轻工业、食品加工、新能源、纺织等产业蓬勃展。

绿色产业、循环经济成为新风尚。

智能工厂的机器人正在流水线上忙碌,新能源企业的风电、光伏电塔在戈壁上延展成片。

市内公园众多,湖泊、人工湿地、林带、健身步道串联成绿色生态网络。

春秋两季候鸟南北迁徙,成为市民茶余饭后的美丽风景。

我写下:

“绿色,是五家渠的底色。

生态与产业的协奏,

让边疆小城成为梦想的田园。”

三、兵团精神:奉献、坚韧与包容

与其他城市不同,五家渠的精神气质鲜明而纯粹。

这里集聚了汉、回、哈萨克、维吾尔、蒙古等多民族,也融合了南北各地的语言与习惯。

大家以“兵团人”

为共同身份,讲究奉献、纪律、团结与拼搏。

我走进一个社区文化馆。

馆内墙上挂满了各地兵团知青与家属的合影,橱窗中陈列着“劳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