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哈密 大漠东门瓜果甜香(1 / 2)
我是吴阿蒙。
离开嘉峪关的那天,天未亮我已登上了驶向西域的列车。
车窗外,戈壁滩在晨曦中渐渐苏醒,远山如黛,天空澄净无云。
列车一路向西,翻越祁连余脉,进入天山南北的广阔盆地。
太阳升起时,一座边塞城市的轮廓出现在沙海与绿洲之间——哈密,古称“伊州”
,是新疆东大门,是中原与西域的枢纽。
我在《地球交响曲》的地图上郑重落笔:
“第327章,哈密。
大漠东门,天山绿洲,
这是东西文明相逢的驿站。”
一、丝路门户:千年古道的驼铃回响
哈密,地处甘肃、新疆、内蒙古交界,自古就是丝绸之路北道、中道、西域北庭都护府的重要节点。
无数商队、驼铃、戍卒、诗人、僧侣曾经在这里停留。
城南玉门关、伊吾古道、巴里坤草原等地,见证着一条条古道的延伸与汇聚。
下车伊始,我便去探访哈密古城。
老城残墙仍在,灰黄土色,见证着岁月的苍茫。
市井小巷里,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等多民族的面孔交错,大家用不同的语言招呼着旅人。
老城外,是新城区的高楼大厦和宽阔街道,东西交融的气息扑面而来。
在哈密博物馆里,我看到了从楼兰、伊州、五堡等地出土的丝绸、陶器、古币、木简、胡服铁剑,还有精美的“哈密王府”
文物。
讲解员说:“哈密自古是通往西域的东大门,也是汉唐边塞诗人、商队与流放者的落脚地。”
我写下:
“哈密,是古道的关隘,
也是文明的走廊。
每一声驼铃,都留在风沙与星空之间。”
二、绿洲风光:瓜果之乡的四季流转
哈密因水得绿,因绿生甜。
城东的哈密河水自天山雪域流下,浇灌着城郊的田园和果园。
夏日时分,瓜果飘香,葡萄、瓜、杏、枣、桃、李、核桃、石榴等遍地皆是,尤以哈密瓜最负盛名。
这里的瓜以皮薄肉脆、汁多味甜而闻名,远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我走进瓜果市场。
摊位上,金黄的哈密瓜堆积如山,维吾尔大妈热情地用维汉夹杂的普通话向我介绍:“尝尝,这瓜是今年新摘的,甜得很!”
一口下去,甘甜沁人心脾。
葡萄架下,维吾尔小伙弹着热瓦甫,唱着民歌,孩子们围着大人跳起麦西来普。
农田间,瓜农们在采摘、装箱、打包。
城郊的大棚里,冬季还能种出新鲜蔬菜。
秋收时节,满地金黄,瓜田、麦田、葡萄园、胡杨林一望无际。
老人说:“我们这里,最好的味道,就是夏天早晨田里刚摘下来的瓜。”
我写下:
“哈密的甜,是土地的馈赠。
一颗哈密瓜,融化了大漠的孤独。”
三、民族交融:多元边疆的市井烟火
哈密是新疆民族大融合的缩影。
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锡伯等数十民族共居于斯。
城里既有清真寺高耸,也有汉族庙宇、基督教堂。
市井巷弄间,牛肉面、抓饭、馕坑肉、羊肉串、葡萄酒、拉条子、包尔萨克等各色美食香气交融。
节日时分,汉族舞龙、维吾尔麦西来普、哈萨克赛马、蒙古摔跤轮番上演,热闹非凡。
我在夜市闲逛。
夜市摊位琳琅满目,烤肉、烤包子、石榴汁、奶茶、甜瓜、葡萄干……维吾尔小伙在摊前吆喝,汉族大姐在旁边卖酸奶,哈萨克大叔推着手工毡帽,蒙古姑娘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