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武威 凉州古城丝路驼铃(1 / 2)
我是吴阿蒙。
离开青海湖和祁连山下辽阔的海北草原,我踏上了前往河西走廊的西行之旅。
列车缓缓驶出高原,向西北奔去。
公路两旁,山势低缓,戈壁、绿洲、田园与古城墙交错出现。
随着距离的拉近,一座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城市在晨光中渐次显现——这里,便是武威,古称凉州。
这片土地,曾是丝绸之路的重镇,汉唐以来的西北门户。
它见证过中原与西域的风雨,也承载着华夏文明的疆界与驼队的足音。
武威,是河西走廊的咽喉,是中华民族的边塞诗,也是大漠与绿洲之间最响亮的名字。
我在《地球交响曲》的地图上郑重写下:
“第322章,武威。
丝路古道,凉州驼铃,
这里,是西北大地上最厚重的诗行。”
一、凉州古城:大漠边关的雄浑与温柔
武威的城门古朴高耸,城墙外的戈壁和沙丘仿佛诉说着千年的风霜。
市区里,古老的楼阁、庙宇、佛塔与现代高楼并立。
武威曾是汉朝设郡得名“以武功军威而得名”
,也是河西四郡之。
城内外遗迹斑斑,古事如烟。
我清晨漫步于凉州古城。
步行街上,铺着青石板,街边茶馆、馄饨铺、小吃摊飘着热气。
街头的凉州会馆、天梯山石窟、雷台汉墓、白塔寺见证着各朝更替。
最着名的雷台汉墓,曾出土驰名中外的“马踏飞燕”
铜奔马——它昂嘶鸣、腾空飞跃,象征着凉州的开放、包容与进取。
城西的天梯山石窟,历经千年风沙,佛像依旧安详端庄。
寺院内外,香火不断,游客与信众一同在石佛前祈福。
城南的白塔寺庄严矗立,是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与本地信仰交融的见证。
我写下:
“凉州的城墙,是历史的脊梁。
每一块砖石、每一处遗迹,
都回响着西北的风,和远方的歌。”
二、丝路遗韵:驼铃、烽火与古道
武威自古是丝绸之路要塞。
西汉张骞凿空西域,河西走廊成为中原与西域的交通命脉。
驼队、商旅、僧侣、兵马往来不绝,驿站、烽燧、古道遗迹遍布。
我前往沙漠边缘的古烽燧。
晨曦中,孤独的烽火台静静矗立在黄沙之上,残阳如血。
导游讲述:古时边关警报,一旦敌军来袭,烽火连天,一日千里。
武威的古道上,残留着商队的蹄印,驼铃似乎仍在风中回响。
雷台汉墓的考古展厅内,文物琳琅满目。
铜车马、丝绸、陶俑、汉简、竹书,展示着武威作为丝绸重镇的繁华。
讲解员说,这里曾是各国商人云集、文化交融、四方物产汇聚之地。
我写下:
“丝路的驼铃,穿越千年未散。
每一次回响,都是文明碰撞的火花。”
三、绿洲农田:大漠边上的丰饶
与戈壁荒原相依的,是武威丰富的绿洲田园。
武威地处石羊河流域,水利达,灌溉农田星罗棋布。
盛夏时节,玉米、葡萄、蔬菜、瓜果铺展在绿洲之上,与周围沙海形成鲜明对比。
我来到民勤县的一处农田。
地头的农民忙着浇水、施肥、采摘。
老人介绍,这里种植葡萄、枸杞、西瓜和甜菜。
水渠清澈,农舍白墙,葡萄藤蔓成荫。
孩子们在瓜田里嬉戏,妇女们在阴凉处择菜、织网。
民勤以防沙治沙闻名。
沙障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