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o4章 阿拉善盟 大漠孤烟生命绿洲(1 / 2)

加入书签

我是吴阿蒙。

离开巴彦卓尔那高原新城的清晨,我继续向西,乘车驶入中国西北最广袤的荒原。

窗外景色逐渐苍凉,天更高,地更阔。

沙丘、戈壁、盐碱滩,苍茫如画。

阿拉善盟——这名字本身就充满了蒙古语的粗犷和诗意,意为“八旗驻防之地”

在我的心中,它是大漠孤烟、驼铃古道,也是中国沙漠与绿洲生死相依的缩影。

当车轮卷起黄沙,天边的晚霞映红了额济纳旗的胡杨林,风吹起沙粒,出低低的呜咽。

我打开《地球交响曲》地图,在贺兰山与巴丹吉林沙漠之间郑重落笔:

“第3o4章,阿拉善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里,是荒凉的极致,也是生命的奇迹。”

一、大漠腹地:沙海与绿洲的博弈

阿拉善盟的地貌,是中国西北最具代表性的极致荒原。

这里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也有额济纳胡杨林、居延海、策克口岸等生命绿洲。

我跟随一支本地牧民队伍,驾驶越野车深入巴丹吉林沙漠。

车辆在沙丘之间穿梭,黄沙如浪,风声猎猎。

导游巴特尔是地道的蒙古族牧民,他指着远方说:“这片沙漠,会唱歌。”

夜里,风吹沙丘,沙粒碰撞出奇异的低鸣,仿佛大地的心跳。

傍晚时分,我们在一片隐秘的湖泊边扎营。

巴丹吉林沙漠里有一百多个湖泊,水鸟成群,湖畔生机勃勃。

巴特尔说,湖泊和胡杨树,是沙漠给阿拉善人的恩赐。

夜幕降临,篝火旁他弹起托布秀尔琴,唱着游牧民族的古老歌谣,讲述祖先在沙海生存的故事。

我写下:

“沙漠不仅是荒凉,

更是希望的摇篮。

每一片湖泊、每一株胡杨,

都是对生命顽强的礼赞。”

二、额济纳胡杨林:千年守望的金色

金秋十月,是阿拉善最绚丽的时刻。

此时的额济纳胡杨林,数万亩金黄宛如烈焰燃烧。

古老的胡杨树在沙漠边缘扎根千年,经历风沙侵蚀、岁月更迭,却依旧生生不息。

我清晨步入胡杨林,阳光穿透金黄树叶,地面闪着碎金。

树下有摄影爱好者和本地老人,大家安静地守望,仿佛在聆听树的低语。

额济纳的胡杨被称为“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

我抚摸着粗糙的树皮,感受到一种来自大地深处的力量。

老人用蒙古语吟诵胡杨的诗:“你守着沙漠,也守着家园。”

我问他,胡杨为何而生?他答:“为了见证风雨,为了孩子们的未来。”

我写下:

“胡杨,是大地最深沉的承诺。

她用生命,书写着守望与坚韧。”

三、居延古道:驼铃与边关的余响

阿拉善不仅有大自然的壮美,还有厚重的历史。

这里是丝绸之路北线的重要节点,曾是汉唐边关、商队必经的通道。

我来到居延海畔。

这里曾是汉代“居延都尉”

的驻守地,也是古丝绸路的咽喉。

湖边遗迹残存,远处沙丘上还有断壁残垣。

风中,似乎还能听见驼铃声与号角余音。

本地考古队员向我展示了出土的简牍、残瓷和古代文书。

最珍贵的,是一枚残缺的铜镜,上面刻着“长安通明”

他说,这里曾是联结中原与西域的生命线。

汉唐将士、商队、信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