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o章 信阳 云上茶山淮水春光在翠意与书香之间舒展的篇章(1 / 2)
我是吴阿蒙。
从驻马店南下,列车翻越丘陵,穿过水渠与竹林,抵达信阳时,正值清晨。
云雾缭绕在远山之间,淡白色的水汽仿佛一幅未收笔的水墨画,晕染在这片江淮之地的肩头。
这是信阳。
她是河南南部的一枚“绿纽扣”
,连接着中原与江南,北望黄河文明,南接长江水脉。
这里盛产毛尖,水气温润,群山环抱,是一座温和、清秀、有记忆的城市。
茶香、书香、山水之香,一重重飘来,令人未饮先醉。
我翻开《地球交响曲》地图,在南北过渡、山河缓语、茶烟袅袅之地郑重落笔:
“第21o站:信阳。
她不是传奇,却是缓缓流淌的人间真意;
她不惊艳,却能让人安顿灵魂。”
一、南湾湖:雾起水落间的城市脉搏
我第一站,来到了信阳南湾湖。
这是淮河上游的一片人工湖,但湖面开阔如海,晨光照在水面,金波闪动。
沿岸杨柳低垂,游船缓缓行驶。
远处山峦起伏,近处水鸟掠空,偶有茶农在岸边提水洗叶。
一位钓鱼人笑着对我说:“你要写信阳,得从水写起,我们的日子,全靠这水有滋有味。”
我坐在湖畔,喝了一口他用湖水泡的信阳毛尖,甘中带微涩,入口回甘。
我写下:
“信阳的水,不是奔腾咆哮的英雄诗,
是清晨一盏茶的温柔叙述;
她不惊动世界,却润泽山河。”
二、浉河港毛尖茶山:雾气之间的翠绿誓言
第二日,我登上浉河港的茶山。
这里是信阳毛尖的核心产区。
山路蜿蜒,梯田层叠,雾气未散,茶树如浪。
一位年迈的采茶妇正在山坡间忙碌,她笑着说:“早上露水重,茶香足。”
她手法娴熟,每摘一芽都带着一种虔敬。
我蹲下与她并排,看她将嫩芽投进竹篓,手上的动作像是千百年来不曾变过的礼仪。
我写下:
“信阳的茶,不是奢华品鉴的标签,
是风吹过山头的声音,是水气入骨的味觉;
她不是姿态,是土地深情的一种回应。”
三、鸡公山:中西并蓄的幽居岁月
我第三日登上了鸡公山。
这是一座不高却充满传奇的山,山中竟藏着一座曾经的“避暑疗养区”
,中西合璧的老别墅依山而建,青砖红瓦,藤蔓缠绕,仿佛一个被时光封存的小世界。
我走进一栋废弃的老别墅,墙上还有斑驳的英文标语和旧照残迹。
一位守山老人告诉我:“以前这里是‘河南的小瑞士’,来住的人多了,山就有了故事。”
我写下:
“信阳的山,不靠高度赢得敬意,
她靠每一栋房、每一棵树,存下人的居与走;
她不做风景,而是安放故事。”
四、新县将军县纪念馆:革命血脉的低声回响
信阳还是一座有“红色血缘”
的城市,尤其是新县,被称为“将军县”
。
我去了鄂豫皖苏区府革命烈士纪念馆,展厅里一幅幅照片、一排排烈士名录,密密麻麻如林如海。
我站在一尊青年烈士雕像前,感受到一种无声的重量。
一位讲解员低声说:“信阳的红,不是宣传口号,是走出来的。”
我写下:
“信阳的血,不浓不烈,
她藏在静默的山林里,也藏在回乡的清风中;
她不夺目,却直指人心。”
五、信阳老街与书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