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o8章 漯河 味在中原粮在心头在工业与烟火之间的城市芳香(2 / 2)
p>的石匾,忽然感觉每一个字,仿佛都带着呼吸。
一位小学生正抄着“食”
字,他念道:“一人张口为吃,两手捧器为食。”
我写下:
“漯河的文,不在传世篇章,
在那些为字造形、为意安身的执着里;
她不写传奇,只守常理。”
五、漯河人的笑:隐藏在“普通”
两字后的金光
最后一晚,我在黄河路夜市吃了一碗羊肉炕馍。
老板是个说话带豫腔的中年人,一边做饭一边跟我唠:“我们这儿没啥好炫的,但日子踏实,夜晚不吵,邻里守信。”
他说完笑了笑,那种笑,没有遮掩,没有讨好,没有怀疑,是“我过得还行”
的笑。
我写下:
“漯河的底,不是奇迹的反转,
是平凡人日复一日的自尊与自信;
她不是要惊艳谁,只要照顾好家。”
六、食品与文字之间·地图落笔·下一站驻马店
五天漯河之行,我走过工厂、河边、书院与菜市场,看见一座城市如何将“食”
做成骨骼,将“字”
写成风骨,将一口热饭、一张纸页、一杯热汤,烹成一份可守的岁月。
这不是明星城市,却是主角地区;
不是游客天堂,却是生活的主厨房;
她不讲“流量”
,只讲“余温”
。
我摊开《地球交响曲》地图,在沙澧交汇、文字与粮食同行的地方郑重落笔:
“第2o8章,漯河已记。
她是一碗养得起千万人口的饭,
也是一页能压住风浪的字。”
下一站,是驻马店。
我要继续西行,进入那片豫南大地上农业与文化并重的城市,听听嵖岈山的回音、看看板桥镇的诗意,再走进那座藏在稻田与书卷之间的“驿城”
。
我提起行囊,轻声说:
“饭已热,驿将至——驻马店,我来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