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铜陵 铜都江畔火与水的共鸣千年矿脉与江风的交响(1 / 2)
我是吴阿蒙。
离开合肥,我向南折行,跨过巢湖支脉,穿过丘陵起伏的青山绿水。
江风渐起,空气中隐约多了一丝金属的味道,一种我在煤矿未曾嗅到,却同样充满力量的气息。
那是铜的气息。
铜陵,这座依铜而兴、因矿而筑的城市,就如她的名字一样——以金属为姓,与火为伴,立于长江南岸,挺立了整整两千年。
我翻开《地球交响曲》地图,在长江之滨、铜官山下、工业与山水交汇的江畔之城郑重落笔:
“第189站:铜陵。
她是火的化身,也是水的邻居;
她不张扬,却拥有沉静的力量。”
一、铜官山铜矿遗址:从青铜到工业的脉动
我的第一站,是铜官山。
这座山曾被千锤百凿,铜脉如筋,火炉如血脉,一锤一凿之间,是中国冶铜史的源起。
走在山下古道,我摸着残存的矿渣与遗迹,心中一阵烫。
博物馆里,一件西周铜鼎静静陈列,铜绿斑驳,却依旧雄浑。
讲解员轻声说:“你看,铜不怕时间,它只是等着,等一个懂得它的人。”
我在一块矿石旁写下:
“铜陵的铜,不只是金属,是文明的骨头;
从青铜剑到电缆线,它串起的不只是时代,
更是千年不灭的精神温度。”
二、长江沿岸码头:江水不语,船声却响
我顺着长江岸线走了一段,来到了昔日繁忙的铜陵老码头。
船只往来已不如往昔密集,但依旧有货轮缓缓靠岸。
一位船工正在收缆绳,他皮肤被太阳炙烤得黑,却精神矍铄。
他笑着告诉我:“铜矿出来了,江水帮着送。
我们这儿的船,不喊口号,直接干。”
我站在岸边,看江水东流,心潮起伏。
我写下:
“铜陵的水,是江南的血脉,
她不是用来取悦游人的温柔,
而是千百年来,默默承载货物、梦想与归期的洪流。”
三、凤凰山烈士陵园:一座城市的红色记忆
第三日,我登上凤凰山,走进那片肃穆的红色陵园。
这里埋葬着铜陵在近代革命和矿工运动中牺牲的无名英雄。
碑林上刻着一句话:“他们的名字写在江水里,写在铜火中,写在我们的骨头上。”
我站在纪念碑前,沉默良久。
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在父母的陪伴下献上一束黄菊,轻轻鞠躬。
他奶奶低声对我说:“这地方,是我们一家的根。”
我写下:
“铜陵的红,不是旗帜上的颜色,
而是冶铜炉火中燃烧出的血性与忠诚;
那些看不见的名字,正是城市背后最坚硬的支柱。”
四、大通老街:旧时光里的烟火铜声
第四日,我沿着铜陵最古老的街区——大通老街缓步而行。
青石板路在脚下出“哒哒”
声,路两边是低矮的老屋与手工作坊。
铜匠的锤子声在巷子深处回响,一家铜锅铺子的老板正在给锅底抛光,火星四溅。
他递给我一个手打铜碗,说:“拿回去盛饭,能用一辈子。”
我写下:
“铜陵的街,不靠招牌吸睛,
她靠的是一锤一凿打出来的分量。
你愿意俯身,就能听见她在低声讲述过往。”
五、郊区樱花谷与钟鸣湖:工业之外的自然馈赠
铜陵不是全是金属与烟火,她也有柔软的地方。
我在最后一日来到郊外的樱花谷与钟鸣湖,湖水澄澈,岸边樱花绽放,游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