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三明 林海深歌青溪长语生态回响与工业记忆交织之章(1 / 2)

加入书签

离开龙岩,我乘车向东北进,进入福建的腹地。

沿途皆是连绵山林与蜿蜒溪谷,仿佛整个世界都被绿色浸润。

抵达三明,天才微亮,空气中混着清晨露水与杉林特有的淡香。

这是福建内陆的一座低调之城,是闽中山区的枢纽,也是一座以林为骨、以水为脉的自然之城。

她既是新中国工业布局中的重要一环,又是南方生态保护的典范城市。

在这儿,人类与自然并非对立,而是共存。

我翻开《地球交响曲》地图,在闽中之脊、森林环绕之境、古今共生的深绿之地郑重落笔:

“第173站:三明。

她是青林之梦,是矿火之余,

是一座在沉静中前行、在清新中思索的森林之城。”

一、沙县味道:一碗面连起千家万户

我第一站来到沙县。

街头小巷,处处飘着熟悉的香味。

那些走出福建、走向全国的“沙县小吃”

,在这里不过是寻常人家的早餐日常。

我走进一家三十年老店,一位大叔正切肉、拌面、蒸饺一气呵成。

我问:“你们开了多久?”

他说:“从我爸那一代开始,家家户户都在做饭,做饭也就是做生活。”

我咬下一口扁肉,咸香适中,汤清味厚。

我写下:

“三明的滋味,不靠精致俘虏味蕾,

却用最日常的那碗面,系住了四方游子的心。”

二、青山绿水间的工业记忆:永安林业局

第二日,我参访永安市的林业博物馆与老林区。

这里曾是国家重点林业基地,几代林工在此伐木造纸、绿化荒山,如今林业转型,留下的是一段段人与山相守的故事。

我和一位退休林场工人聊天,他说:“那时候每天凌晨三点上山,扛着锯,唱着歌,山冷得冻掉眉毛,但心热。”

他翻出一张泛黄合影,那些年少面孔在杉树前笑得耀眼。

我写下:

“三明的工业不是冰冷的机器,

而是有血有肉的山民与树木共同谱写的年代协奏。”

三、泰宁古镇:丹霞之下的明清遗梦

第三日,我驱车抵达泰宁县。

这里有世界地质公园泰宁丹霞地貌,还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街与官宅民居。

丹霞赤壁倒映在碧水之间,红岩绿水相映成趣。

我在古镇闲游,木梁老屋的檐下挂着药柜、酒幌,孩童在石板巷中玩跳格。

一位老中医招呼我入座,说:“我们这地方,不靠变化赢,而是靠沉得住气。”

我写下:

“三明的镇,是古意未褪的藏卷;

她不炫技,却能让人在一街一景中穿越数百年。”

四、峡谷漂流与竹林溯源:人与山水的亲近练习

第四天,我体验了大金湖峡谷漂流。

水声激荡,竹筏轻晃,我在水波与山壁之间穿行。

沿岸林木繁茂,飞禽掠过头顶,仿佛自己成了一粒漂浮在山河间的细尘。

船夫说:“我们这些年减少游客载量,不再拼多少人,而拼水有没有清。”

我问:“游客少你们不亏吗?”

他笑:“山是我们的老祖宗,不能亏它。”

我写下:

“三明的水不为娱乐而流,

她为记得来时路,为守得住山与根。”

五、夜落三钢旧区:火光未尽,记忆未眠

最后一晚,我走进三钢集团旧厂区的文化改造带。

老炉前挂着照片展,工人宿舍改成了文创店与青年旅舍。

旧轨道上停着退役蒸汽机车,红砖墙上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