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随州 编钟之音星野之心青铜余韵与中原过渡的节律章(1 / 2)
我是吴阿蒙。
离开荆州,我一路向北,进入鄂中丘陵地带。
车窗外是一片片错落的田畴与村落,山不高却绵,水不广却润,城市的轮廓逐渐浮现。
随州,是荆楚之北、豫南之南的一座节点城市。
它不像省会那样声势浩大,却因为一套震惊世界的编钟,牢牢地把自己的名字刻进了世界文化史;它也因九连墩车马坑、云梦山星象观测遗迹,被称为“华夏古天文的原点”
。
我翻开《地球交响曲》地图,在鄂豫交界的天文与乐律交织之地,稳稳落笔:
“第163站:随州。
她是古乐的律,是星图的点,
是文化与文明在地理边界上的不期而遇。”
一、曾侯乙墓:听见三千年前的声音
我第一站去了随州博物馆,专程参观曾侯乙编钟展厅。
这是我此行中最震撼的一刻。
展厅中,24oo多年前的青铜编钟整齐列阵,钟架恢弘如龙,钟体密布铭文,空气中仿佛仍残留着曾国王朝的回响。
讲解员播放了一段复原演奏,《高山》《流水》两曲响起,钟声金石有声,起伏跌宕。
我闭上眼,耳边是时间的涛声。
我写下:
“随州不讲高楼,它以声音立名;
她的名字,是钟,是音,是从地底涌出的礼乐精神。”
二、九连墩:马蹄下的战与行
第二天,我前往九连墩车马坑遗址公园。
这是一座楚国高等级贵族墓葬,出土了完整的车马坑与武器铠甲。
我站在复原的战车前,想象当年疾驰疆场的金戈铁马:马骨犹在,车辙早消;尘土已归,战意未退。
一位考古志愿者说:“我们挖到的是骨骼,却想还原灵魂。”
我问:“你觉得做到了吗?”
他笑了笑:“至少,我们让他们不再沉默。”
我写下:
“随州的土壤藏着风,藏着蹄音,藏着王朝的重;
她不宣战,却知兵。”
三、炎帝故里:文明之初的火种
随州也是炎帝神农故里。
在烈山脚下,一座气势恢宏的炎帝神农殿立于山水之间。
我站在广场上,望着那尊手握农具、脚踏田垄的神农像,心中生出莫名敬意。
“这里不是神的居所,是人类的纪念碑。”
导游说。
我点头:炎帝不只是神话,更是农业文明的象征,是中国人扎根土地、以食为本的精神图腾。
我写下:
“随州的神不是求福的符,而是耕种的启;
她不靠神力塑威,而以人力传名。”
四、天文观测台:仰望从未停止的民族
第三天我登上云梦山古天文台遗址。
山不高,石不壮,但正因如此,那刻在岩石上的“北极星点”
才显得格外宁静、坚定。
专家说:“这里是先秦时期的观星场所,许多历法基础便由此诞生。”
我站在刻有古星图的巨石前,试图用肉眼寻觅那些熟悉的星位,但云雾未散。
我突然意识到:古人仰望星辰,不是为了浪漫,而是为了时间的准绳。
我写下:
“随州的天,不是梦境的背景,而是文明的时钟;
她不是仰望者,而是制定者。”
五、随州人家与随州味道:钟响之间的炊烟与烟火
第四天夜晚,我在随州老城区寻了一家本地人推荐的餐馆。
墙上挂着简易的书法:"
编钟声远,槐香味浓。
"
这里的泡泡青菜卷、酱牛肉、油焖茄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