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宜宾 水起千里江酒酿百年魂川南之钥的风骨之章(1 / 2)

加入书签

沿岷江继续向南,江水愈宽、愈厚,城市也渐渐从“山水点缀”

变成“水为中心”

的形态。

穿过三江交汇处,列车缓缓驶入一片竹林之后,停靠在这座以水开篇、以酒入魂的城市——宜宾。

如果说乐山是一尊佛镇江口,那么宜宾,就是那双把江水舀进杯中、把历史酿入命里的手。

这里是万里长江的,是“南方丝绸之路”

的交汇节点,是五粮液的出生地,是川南最早拥有跨文化认同的城市之一。

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座“把风骨藏在酒香里的城”

我翻开《地球交响曲》地图,在四川盆地最南端、江河初起、竹涛翻滚的水源地稳稳落笔:

“第141站:宜宾。

她不是江边一城,而是江的启程;不是酒香一隅,而是岁月的老坛。”

一、长江零公里:一条水如何成为一条文明的脉络

我第一站去了长江源头纪念碑。

站在碑前,我仰头看那三个醒目的字:“长江”

身后,是岷江与金沙江交汇之地,水势澎湃,涛声震耳。

江水在此突然一沉,仿佛得了“名分”

,便开始正式奔赴万里之途。

我看着江面呆。

一位本地的年轻人拍了拍我肩说:“这里的水,不一样。”

我问:“怎么不一样?”

他说:“它是‘开始’的水。

我们从小被教,长江不是在青藏高原开始的,是在这里真正‘活’起来的。”

我懂了。

我写下:

“江水不是一条自然的线,而是一条文明的笔画;

在宜宾,它从源变为流,从无名变为国魂。”

二、五粮液酒厂:一杯酒里的百年心事

第二天,我去了五粮液酒厂,这是宜宾的灵魂所在。

不同于城市中的工业园,这里更像一座自成体系的“酒之城”

——有老窖池群、有制曲车间、有历史博物馆,连空气都带着醇厚而沉稳的米香。

我参观了一口始建于1368年的老窖池,工人们身着白衣、脚踏泥浆,在数百年前的配比中继续酿着“新一年的风骨”

讲解员是一位看上去温文儒雅的中年人,他说:“五粮液不是酒,它是我们与土地、与祖宗、与节气、与运气打交道的一种方式。”

我问他:“你喝酒吗?”

他说:“我敬酒,不喝醉。”

我写下:

“在宜宾,酒不是醉人的液体,

是时间、记忆、技艺、情感的一种酵方式;

是城市骨头里,最不怕光的那部分魂。”

三、李庄古镇:纸上的抗战,石上的文脉

我第三站去了李庄古镇。

这里是中国抗战期间最重要的文化转移地之一,曾经迎来中央研究院、同济大学、国立艺专等百余机构,是“中华文脉避战而存”

的奇迹之地。

我走进李庄文保中心,看到抗战时期的学生名单密密麻麻,墙上一张老照片中,一位年轻的梁思成正站在这座江边木楼前,身边是林徽因。

我又沿街走进一家旧书店,老板是一位老先生,见我看一本泛黄的旧志,他说:“这里从来不是一个‘古镇’景区,而是一段学问活过来的地方。”

我写下:

“李庄的价值不在砖瓦,而在曾经住过的‘思想’;

在那段所有人都想逃的时候,有人带着笔和课桌选择留下。”

四、蜀南竹海:风不语,竹自歌

我最后两天去了蜀南竹海。

这是一片波涛起伏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