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阳江 刀剪之魂盐田旧语与南海边界的锋音章(1 / 2)

加入书签

离开江门,向南,再向西。

车窗外逐渐被风和海水的味道填满,稻田渐少,椰林渐多。

我知道,我已逼近那片曾被渔火照亮、如今被风电划破的边界之地——阳江。

在很多地图上,阳江是个“边角”

城市。

可真正踏入这里,你会现,这里并不“边缘”

,它只是不喧哗。

阳江的文化,不是碑铭上的繁复,而是日常的用——一把刀、一撮盐、一条海、一口方言,彼此锋利,又彼此贴心。

一、阳东刀剪城:钢铁打出的手艺魂

我的第一站,是阳东。

这里是阳江最广为人知的名片所在——阳江刀剪。

我走进一家老作坊,热浪扑面,铁锤声不断。

师傅姓林,已打了四十年刀。

他拿起一把刚成形的厨刀,轻轻在报纸上划过,纸断如水。

我问:“你做刀这么多年,觉得它是什么?”

他想了想,说:“刀是工具,也是性格。”

我:“什么意思?”

他:“你看厨刀,它要快,要稳,不能飘;你看剪刀,它要合,要准,不能跳。

我们阳江人,做人也这样——干净利落,不绕弯。”

他笑着递给我一把剪刀:“这个送你。

别用来剪报纸,用来剪一段路。”

我写下:

“阳江的刀,不只是锋利。

它是工具,也是根脉。

它将千锤百炼融入性格,将实用与耐用熬进血里。

这座城市,不怕钝,就怕不真。”

二、海陵岛东岸:椰林风浪与南海潮声

我转往海陵岛。

这是阳江最南的海岛,也是南海的第一波浪花落脚之地。

椰林婆娑,沙滩细白,海风卷着海盐味,扑打在脸上像一个湿润的耳语。

我在岛上遇见了一位年轻的风筝师,正趴在沙滩上画一只巨大的“鱼龙筝”

他说:“这是我们阳江渔家的风筝,风一上,它像一条从海底钻出来的魂。”

我问他:“你怕风吗?”

他答:“不怕。

我怕没风。”

我问:“为什么还要做传统风筝?现在都玩无人机了。”

他说:“风筝在天,它连着的是地。”

我写下:

“阳江的风,不只是自然,是文化的延伸。

它把一个人从土地上拽起,又轻轻放下。

风筝不是玩具,是一根人与故土之间的线。”

三、阳西盐田:旧语残墙与时代潮退

我往西去,来到阳西县。

这里曾是广东最古老的盐产区之一,如今盐田早已废弃,盐灶也多是断壁残垣。

但老村还在,老井未干,墙上的“晒盐工歌”

被岁月斑驳成模糊的诗句。

我遇见一位姓郑的老人,坐在旧盐场边的木椅上,望着阳光洒在一片荒芜上。

他说:“我以前一天挑八百斤盐,现在没人用了。”

我问:“你会讲阳江话吗?”

他说:“会。

但孙子不懂,他们只讲普通话。

他们说,我们讲话‘像刀剁饭’。”

我笑。

他也笑:“讲快了,是剁饭。

讲慢了,是舀汤。”

我写下:

“阳江的方言,不讲美,而讲准。

它像这片盐田,粗粝却实在;它是生活打磨后的语言锻造,是时代无法抹掉的口音切口。”

四、闸坡渔港:船影暮光与潮人心态

傍晚时分,我来到闸坡渔港。

这里是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