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广州 十三行旧梦商贸风骨与烟火书生的协奏章(1 / 2)
从东莞驶向广州,一路是闪电般的高铁线与万象城的广告牌。
城市的边缘早已混沌难辨,真正的分界不在地理,而在气息。
广州的气息,是沉稳,是丰腴,是一炉炖足五小时的老火汤。
它不像深圳那样全力冲刺,不像东莞那样拼尽身力,而是带着一种“南国老城”
的自信——早在你还没计划时,它已经运转了几百年。
我走下广州南站的那一刻,恍然感觉身边的一切都“慢”
了,但那不是停顿,而是节奏的自知。
?
一、上下九街:骑楼流影,烟火有声
我的第一站是荔湾区的上下九。
街两旁的骑楼早已不是历史标本,而是活生生的生活器皿。
服装店、糖水铺、凉茶铺、榄仁摊并排而立,穿着西装的男人与提菜篮的阿姨擦肩而过,像是从不矛盾的两页书稿。
我买了一杯双皮奶,坐在街角看人来人往。
一位白老伯在门口摆着一张木凳,正教两个孙子写“岭南”
两个字。
他抬头问我:“你觉得这两个字好写不?”
我说:“好写,但难懂。”
他微笑点头:“是咯。
岭南是南,也是老;是潮湿,也是火热。”
我写下:
“广州不是历史的展览馆,而是历史本身。
它不靠纪念维系,而是靠生活本身活着。”
?
二、十三行遗址:破墙之内,风帆之外
离开上下九,我走到珠江边的十三行旧址。
这是一片曾经只属于外贸商人的土地。
那些白银、瓷器、茶叶曾从这里出海,也曾从此将“广州”
两个字传播至世界地图上。
我站在旧墙前,看着一块块残砖,一张张图解,一行行记录,仿佛听见船帆鼓动、契约交错、各国语言交叠而起的协奏。
一位导览员说:“当年最会讲外语的不是大学生,是这些行商的账房。”
我问她:“你觉得他们图什么?”
她轻声答道:“图能做成事,图敢走出去。”
我写下:
“广州的骨子,是敢‘做’。
它不等潮流,而是制潮。
十三行不只是历史遗迹,它是一座城市‘敢通天下’的。”
?
三、陈家祠堂:灰塑梁柱里的书卷气
午后,我走进了越秀区的陈家祠。
祠堂前庭宽阔,屋脊高飞,灰塑花砖精巧繁复,一步入内,便如同跌入了南国文化深井。
香火不重,游人不多,但空气中有一股纸墨的气味久久不散。
墙上“为国为家,修身齐家”
的楹联映入眼帘,我静静站在厅前。
阳光从镂空的砖花落在青石板上,如一场无声的书香流淌。
一位学生模样的女孩正在写,她说:“我不是美术生,但就是想把这里画下来。”
我问她:“为什么?”
她轻声答:“因为它不会变,也许哪天,我就需要一个不变的东西。”
我写下:
“广州的书卷气不在学府,而在民居。
不是朗朗读书声,而是日积月累中留下的一种‘识大体、懂进退、知远近’的气质。”
?
四、老东山口:民国遗梦与文人清风
我漫步至东山口。
这里是民国时期文人聚居之地,如今则是广州最具“文艺气”
的街区。
红砖别墅、铁艺阳台、木门、藤窗,处处透着旧时光的温度。
我走入一间书店,名为“风月堂”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