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汕头 潮汕故音骑楼商道与家国两地的归来之音(1 / 2)
离开厦门那天,正值清晨时分。
站在高铁车窗边,阳光从东南方升起,一寸寸掠过田野与村落,屋檐下的红砖白墙、寺庙塔影、蕉林花影,仿佛都在轻声诉说着一段段不愿被遗忘的南国故事。
列车驶入汕头站时,空气中多了一种厚重感。
不是压抑,而是某种“沉稳”
。
一种属于潮汕人不轻言、不张扬,却骨子里坚韧如铁的气息。
我知道,我来到了一个不需要“展示”
的地方,它不是用“给你看”
的姿态存在,而是用“你来了,就慢慢懂”
的方式诉说。
一、小公园骑楼圈:时间留声的圆心
我踏入汕头的第一站,是那条传说中的小公园。
不夸张地说,它就是整座汕头的“声带”
。
一圈一圈的骑楼围成圆环,仿佛一口沉默的钟,而走进去的那一刻,钟就悄悄开始敲了。
楼道间回荡着潮汕话,那种软中带硬、调子轻柔却节奏分明的母语,在耳边流转。
每一句都像是一没有旋律却充满感情的诗。
一位老茶客坐在骑楼拐角喝功夫茶,他招手叫我坐下。
“你不是本地人,但你脚步像汕头人。”
我问他:“什么意思?”
他笑着说:“你走得慢,说明你听得见风声。”
我写下:
“汕头不是让人看热闹的城市,它是听得见的城市。
骑楼之下,风一吹,巷口老语、茶盏轻响、脚步间断,便是一段历史重新响起。”
二、南生百货:一代商魂的归来篇
汕头曾是“百货王国”
,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先声。
我走进了南生百货旧址,如今它已不再辉煌,只剩下斑驳的招牌与早年留下的货架痕迹。
但在旁边的巷子里,一家老裁缝店仍在运转。
师傅五十多岁,脚下是踩着节奏的缝纫机,墙上贴着他当年在香港开店的照片。
他说:“那时候我们潮汕人到处跑,能卖的都卖,能缝的都缝,什么都能做生意。”
我问他:“后来为什么回来?”
他看着窗外,说:“家老了。
再赚钱也要回来送祖宗。”
我写下:
“潮汕不是流浪的出地,而是所有漂泊者的归处。
汕头的商道,不只是算盘与账本,更是潮水涨退后,留下的那条回家的街。”
三、老妈宫:信仰不言,却镇在心里
信仰,在潮汕是一件很朴素的事。
我在老妈宫里看到一群人安静地烧香,没有讲解员,也没有高香,只是三炷清香、一碗米酒、一张祈福纸。
一位中年人带着小女儿来上香,他在女儿耳边低语:“跟阿妈讲声新年好。”
我问他:“信仰对你来说是什么?”
他答:“我们是海边人,怕海,但不怕回家。
妈祖就是家的那盏灯。”
我写下:
“信仰不是用来说服谁的,而是用来渡自己。
汕头的庙不高,香不重,但人心知道往哪拜,便足够。”
四、潮汕功夫茶:茶不为喝,话不为讲
在汕头,喝茶是生活的骨头。
我被一位潮汕朋友请去他家里坐茶。
他说:“你不是客人,是路人,但既然进门,就要喝茶。”
茶具复杂,一套十余件,烧水、洗杯、温壶、起泡、奉茶,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可真正让我沉下心的,不是茶香,而是他们喝茶时那种“无言的热络”
。
聊天不多,句句都留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