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剑川 白族古镇木雕之城与石宝山下的时光暗纹(2 / 2)
我奶奶的脸,像我记得那样,不老。”
我写下:
“真正的匠心,不在技巧,而在心里有人,手中才有形。”
四、木雕市场:从生活到收藏的文化回旋
第三天早上,我前往剑川县城南的木雕市场,这里集中了几十家大小木艺铺。
我走进一间名叫“静木阁”
的展厅,内有一尊三米高的观音立像,神态温婉,衣褶如波。
旁边立有“国家非遗传承人段师傅”
牌匾。
店主是段师傅的儿子,他告诉我:“这尊像用了整整四年,一刀一刻,没开一条电锯。”
我震惊于工艺的精湛,也感慨其时间之重。
他说:“我们做的不只是佛,是静,是家,是我们这一族刻下的沉默。”
他指着墙上一行字:“匠人无我,木中有心。”
我默念这句,如听一曲老琴。
我写下:
“木头是沉默的乐器,雕工是唤醒者,而每一座城市若有温度,也需这把刻刀来记。”
五、地图与纹理之城的轻重合章
夜晚,我回到古城北侧一家客栈。
木楼挑檐,纸灯摇曳,楼下正传来白族唢呐与三弦合奏,一曲送别的调子,悠远沉稳。
我摊开地图,标记出剑川古城、石宝山、沙溪村与木雕市场,用红线相连,竟似一把展开的木工刻刀,而整座城市,仿佛一块等待雕刻的木板。
我写下:
“剑川是刀下之城,是木之心谱。
它用树年作曲,用手艺谱章。
《地球交响曲》在此奏响轻重合章,每一声锤敲,皆为家之形、祖之影、人之情。
这里没有宏伟的声浪,却有持续千年的纹理回响。”
我关上窗,余音未绝,耳中却满是那少年的低语:
“我刻奶奶的脸,像我记得的样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