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6章 不能让他们得逞(1 / 3)
“楚总,这是俄方地质科考档案副本。”伊万将一份文件递给楚墨,脸上带着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喜马拉雅冰芯样本中检测到微量铂掺杂晶体结构,其排列方式符合特定算法压缩特征,且与‘微核系统’启动序列存在数学同构。”
楚墨接过文件,仔细地翻阅着,他的脸色越来越凝重。
“你们以为我们在帮你们?”伊万放下茶杯,看着楚墨的眼睛,低声说道,“其实是我们也需要证明——这个世界上,还有不受控制的创造。”
“伊万先生,”楚墨抬起头,目光锐利,“你们想要什么?”
“我们想要公平。”伊万淡淡地说道,“一场公平的竞争,一次公平的机会。”
两国情报系统罕见地同步封锁了该消息七十二小时,只为争取构建联合发布框架。
在世界的另一端,赵婉清正伏案工作,她的
“全球开源听证会”,这是她酝酿已久的计划,她要让世界听到来自底层的声音,看到技术的另一种可能。
她邀请了五大洲二十位基层技术人员,在线讲述他们如何用“南方协约oS”解决本地难题:孟加拉渔民用它预测风暴潮,秘鲁矿工靠它重建通讯网,苏丹医生用它驱动离网手术灯……
赵婉清将会议录像剪辑成一部纪录片,名为《人民的技术法典》,她将张立诚的音频与冰层数据摘要附在片尾,然后将它投递给联合国科技伦理委员会。
三天后,多个发达国家代表要求召开紧急闭门磋商。
与此同时,在北京,李哲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他顶着来自各方的质疑和阻力,在审计署内部推动成立了“技术起源特别工作组”,主张以“集体智慧贡献度”替代传统专利归属认定。
在一次内部汇报会上,他展示了一张动态图谱:从昆明实验室到非洲电站,从藏区学校到渔港维修站,无数节点如星辰般互联,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
“如果我们坚持只认一个名字,”李哲的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那我们就亲手抹杀了这个时代最宝贵的特质——它本可以属于所有人。”
他顿了顿,环顾四周,目光中充满了坚定:“技术不应该被垄断,更不应该成为少数人手中的工具。它应该服务于全人类,它应该属于每一个人!”
李哲的话语在会议室里回荡,激荡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楚墨再次站在那面巨大的落地窗前,俯瞰着这座灯火辉煌的城市。
他的目光深邃而复杂,仿佛能穿透时空,看到未来。
他缓缓地拿起手机,拨通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号码。
“老伙计,好久不见。”楚墨的声音低沉而平静,听不出任何情绪。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苍老而沙哑的声音:“楚小子,你终于想起我这个老头子了?”
“有些事,该做了。”楚墨淡淡地说道。
“你想怎么做?”对方问道。
楚墨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你还记得我们当年一起种下的那棵树吗?”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然后传来一声叹息:“记得,当然记得。那棵树,承载着我们所有的希望和梦想。”
“现在,是时候让它开花结果了。”楚墨说道。
“你想好了?”对方的声音变得严肃起来。
“我想好了。”楚墨坚定地说道,“这一次,我们要让全世界都看到,从冻土里长出来的火种,也能照亮整个世界!”
“好,我支持你。”对方说道,“需要我做什么,尽管开口。”
楚墨挂断电话,走到阳台上,任凭冰冷的夜风吹拂着他的脸庞。
他仰望着璀璨的星空,心中充满了希望和斗志。
一场关于技术起源权的认知革命,一场关于制度重构的文明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