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过河三(1 / 5)

加入书签

二月初七癸亥上命太常寺卿兼翰林院学士张元祯,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杨廷和为会试考试官。

相比于乡试,朝廷对会试更为关注,故考官特别是内帘官的素质远远高于乡试考官。

会试考官的组成与乡试一样,也分内、外帘官,内帘官有主考官和同考官,外帘官有提调官、监视官、收掌试卷官、弥封官、誊录官、对读官、受卷官、巡绰官、搜检官、供给官等。

内帘官由礼部推选,用表里作为聘礼,并赐宴于礼部。

同考官人数在成化十七年以前,《易经》、《春秋》、《礼记》三经各用同考官二人,《书经》、《诗经》各三人,共计十二人。

但因《书经》、《诗经》考卷较多,便于成化十七年决定两经各加同考官各一人,使考官由十二人增加到十四人。

其中翰林官员八人,六科和六部曹官各三人。

十四人分房批阅试卷,又有“十四房”

之称。

内帘官在出会试题目时,所遵循的原则与乡试相同。

与乡试相比,会试题目基本上能够作到“冠冕正大”

而不事“裁裂牵缀”

,故内帘官因出题失误而遭弹劾治罪的事例并不多见。

“张学士是郑勋卫的恩师,听人讲,杨学士在翰林院与郑侍读也颇为相善。”

汤太太笑着向对面的六太太道“想来本科之后,郑勋卫,该改称郑贡士了。”

上月汤太太受邀在郑家过十五,与三太太,六太太,六姑娘,十娘子,十三姑娘相约今日一同来东南墙根的元真观上香。

按理讲距离喜鹊胡同两条街就有寺名为观音寺,再远一些还有久负盛名的娘娘庙,不该选香火不甚旺盛的元真观。

可不管是汤太太还是郑家诸位太太都选了这里。

只是今个儿早晨出来时,六太太身子不适,请了唐姨妈过去,十娘子也放心不下。

因此,今日郑家只有三太太,六姑娘和十三姑娘如约而来。

不曾想刚刚上完香,就得到了这个好消息。

“如此自然是三清保佑。”

三太太应和一句,同样甚感欣慰。

一旁随行的六姑娘虽然双手合十,却也是如释重负。

十三姑娘冷眼旁观,默不作声。

在她看来,朝廷选才,应当德才兼备。

十七有才无德,却先夺武魁,又得到之前只有公主子女才能得到的恩宠,这让十三姑娘既鄙视又无奈。

只是目下她两次望门寡,恶名在外,已经无心干预了。

汤素娥靠着顶簪的指点,如今早就对道门规矩一清二楚,抱元守一,双膝下跪,双手十字,行三礼九叩。

昨日亲达达来看她,虽然语焉不详,可是汤素娥听出对方似乎对让她做兼祧妻又有了新的打算。

汤素娥虽然懂得不多,可是身在申王府的她却知道,历来只有主上恩赐臣下,从没有臣下向主上讨要。

一旦如此,最后很可能鸡飞蛋打。

不但平妻不可能,甚至最后她和曹二娘都不会有好果子吃。

可眼瞅着亲达达明日就要入贡院考试,汤素娥哪敢坏了亲达达的兴致,故而原本打算继续践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她改了主意。

之前汤素娥对于亲达达的安排其实是不满的,毕竟要和另外一个女人分享那正室的位置,奈何亲达达坚持,她也只好从了。

如今则不然,三清老神仙既然又给了汤素娥一条命,一具让达达念念不忘,不忍亵渎的身子,那么她就要将前世想都不敢想的位置抢过来。

所以这一次汤素娥可不再局限于三房的几位妯娌,更重要的是六太太。

要知道,对方可是一直对亲达达另眼相待。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