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小小机修工成众矢之,大领导首秀危(4 / 8)

加入书签

p;  如何提升粮食产量,这个议题全场没有一个人在讨论,也根本没人往这方面动脑筋,因为一点头绪和思路都没有,想也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多琢磨琢磨怎么尽可能的解决部分地区即将面临的粮食危机。

    会议室内吵吵闹闹,但争来争去就那么几个方案,虽然各不相同,但本质上大同小异,都是从粮仓较为富足的地方用火车或者卡车运输,区别就是运多少比较合适。

    张元林看似在听这些人讨论,但实际上他的思绪已经飘远,开始琢磨上山下乡的问题了。

    有了大苏的前车之鉴,把城里年轻力壮的人发派出去参与农耕肯定是不会错的,在现有的技术下,一亩地的产量就那么多,如果短时间内技术无法突破,那就只能想办法增加田地,用量变引起质变。

    张元林是支持上山下乡的,倒不是他想好好表现自己,而是在思考是否可以利用这次机会把农耕技术进行更新和提升。

    早些时候,张元林和不少进城买菜的农民有过接触,也认识了一些比较淳朴厚道的实在人,之前张元林会时不时的去照顾他们生意,一来二去就更加熟络了。

    甚至有时候张元林还会提前预支一部分钱给他们解决燃眉之急,等后面他们有了收成再用菜来还账,如果不是足够信任,张元林可不会当这种很有可能变成冤种的大好人。

    在这种情况下,张元林可以适当的向部分人传授更好的农耕技术,然后再到城里找一些比较憨厚老实的年轻人教他们制作更好的养料。

    等到技术传授完毕,肥料的事情也搞定,张元林再把他们引荐给大领导,最后安排到上山下乡的队伍当中去,就这样慢慢的开枝散叶,把更优的农耕技术散播到全国各地。

    有了这一波操作,张元林相信国家发展的脚步会加快许多,只要粮食产量在最快的时间里提升上来,就能减少饥荒造成的恶劣影响,也能挽救不少人的性命。

    老一辈说的好啊,有人才能有世界,人口上来了才能大力发展各种产业,所以保证粮食高产的同时也能保证人口的稳定增长,有了充足的人手进而可以开展各种基建工作,如此才能保证国家步入高速发展。

    就这样,张元林在心里把自己如何行动,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最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以及自己要从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又该怎么避免被人怀疑等细节全部认真思考了一遍,这才确定了行动计划。

    可就在张元林准备找机会说出来的时候,现场却有人开始故意搞事情。

    因为一直在思考事情,张元林短暂的神游了一会儿,开了个小差。

    按理说现在又不是领导发表讲话的时候,发呆就发呆,谁也没资格去多管闲事,可偏偏有人找了这个茬。

    “那个谁,好像是咱们新上任的大领导带过来的,既然来了这里参加会议,就应该主动加入讨论,不然来这里做什么,看热闹?”

    “嗯?这人好像是没见过,他是哪个部门的哪位领导啊,刚才我看他也是在发呆,今晚可是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