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废墟之女(1 / 2)
一周后,当张铁山带着太子亲赐的勘合文书,和他那一百两黄金的安家费,以及麾下几十名愿意追随他这个“一步登天”的幸运儿的老兵,抵达自己的封地时,他才真正理解了“开拓”二字的沉重。
他的封地,市来村,早已不是地图上那个宁静的村庄。
这里是一片废墟。
从鹿儿岛城出发时,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他想象着自己将如何像说书故事里的开国功臣一样,在一片富饶的土地上,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家业。然而,当他们翻过最后一座山丘,看到那片位于海边、本该是炊烟袅袅的村落时,所有人的心都沉了下去。
村庄在之前的战火中几乎被夷为平地。吹上浜的登陆战,以及后续的清剿,让这里成为了战场的前沿。房屋大多只剩下被熏黑的残垣断壁,田地荒芜,长满了半人高的野草,几具来不及掩埋的、已经腐烂的尸体,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恶臭。海风吹过,卷起的不是丰收的麦香,而是死亡与绝望的气息。
“头儿……这……这就是咱们的采邑?”一名跟随他多年的老兵,看着眼前的景象,结结巴巴地问道,声音中充满了失望。
张铁山没有回答。他那张被北地风霜和战火硝烟熏得黝黑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他只是默默地翻身下马,拔出腰间的佩刀,将一面小小的、绣着“张”字的旗帜,狠狠地插在了村口那片焦黑的土地上。
“是。”他只说了一个字,声音沙哑,却无比坚定,“从今天起,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了。”
他们是这片土地新的主人,但这片土地,却用最深的敌意,迎接着他们。
幸存的几十户村民,如同受惊的野兔,躲在简陋的窝棚和残破的屋角里。当他们看到张铁山这群身着大明军服的“征服者”时,那一张张面黄肌瘦的脸上,只有一种混杂着恐惧、麻木和深深仇恨的眼神。孩子们吓得躲进母亲怀里,发出压抑的哭声;老人们则用一种空洞的、看待死物的目光,注视着他们。
张铁山面临着他人生中最严峻、也最陌-生的挑战。
他是一名优秀的士兵,懂得如何杀敌,如何服从命令。但在鹿儿岛的天守阁里,太子殿下只给了他一份文书和一片土地,却没有告诉他,该如何让这片土地重新长出粮食,如何让这些视他为仇寇的倭人,听从他的号令。
他面临的第一个,也是最根本的问题,是语言不通。
他试图组织村民们清理村中的废墟和尸体。他让手下的老兵们,用最和善的姿态,比划着,示意村民们拿起工具。但那些村民,只是惊恐地缩成一团,或是用一种他听不懂的语言,激烈地争辩着什么,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动弹。
一名老兵失去了耐心,上前一步,试图将一个男人从地上拉起来。那个男人立刻发出了惊恐的尖叫,周围的村民也随之骚动起来,眼神中的敌意,几乎要化为实质。
“住手!”张铁山厉声喝止了自己的手下。
他看着眼前这群宁愿饿死,也不愿与他们合作的村民,第一次感到,做一个领主,远比在战场上与敌人拼杀,要困难百倍。他手中的刀,可以轻易地砍下任何一个人的头颅,却无法命令他们拿起一把锄头。
“头儿,这么下去不是办法!”一名亲兵焦急地说道,“咱们带来的口粮,撑不了多久。要是不能让这些人动起来,咱们都得饿死在这!”
张铁山沉默不语。他知道,他需要一个能与这些村民沟通的桥梁。
他命令手下,将村中那位看起来最年长的村正(村长),“请”到了他们临时清理出来的一间破屋里。随军中,有一名粗通倭语的朝鲜籍士兵,充当了他们之间蹩脚的翻译。
在死亡的威胁和几块饼子的诱惑下,那名吓得浑身发抖的老村正,终于提供了一条关键的线索。
村子的东头,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