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后金入朝(2 / 3)
乃兄弟之邦,唇亡齿寒。明帝无道,侵我盟友,我大清,岂能坐视不理?”他的声音,充满了“道义”与“关怀”,“本王此来,正是奉了我大汗之命,助你朝鲜,共御外辱。你且放心,有我八旗天兵在此,必让那南朝小皇帝,有来无回!”
一番惺惺作态之后,当晚,在被“光复”的义州城府衙之内,一场决定朝鲜命运的“军议”,正式召开。
多尔衮高坐主位,对着金自点等一众朝鲜降官,缓缓说道:“金大人,诸位。明军势大,我八旗勇士,虽能以一当十,但毕竟远来疲惫。为尽快将明寇逐出朝鲜,还贵国一个朗朗乾坤,本王以为,当需你我两国,同心戮力,方能成事。”
金自点连忙躬身:“殿下所言极是!我等,皆愿为殿下效犬马之劳!”
“好。”多尔衮满意地点了点头,“既如此,本王便以大清皇帝之名,下一道‘讨明檄文’。檄文将传遍朝鲜八道,号召所有忠于国王、不愿为明寇奴役的朝鲜子民,立刻放下手中的农具,拿起武器,组建‘抗明义军’!凡来投者,皆是我大清的朋友,皆是保家卫国的勇士!”
他看着金自点,加重了语气:“此事,便由金大人你,全权负责。本王的要求不高,十日之内,本王要在平壤城下,看到一支不少于五万人的朝鲜义军,与我大军会合!所需粮草,亦由各道自行筹措!可能办到?”
金自点的心,狠狠地一颤。五万人!还要自备粮草!这哪里是募集?这分明是要将整个朝鲜北方的血,都抽干!
但他看着多尔衮那温和笑容下,不容置疑的眼神,他知道,自己根本没有拒绝的余地。
“殿下放心!”他咬着牙,躬身领命,“臣,便是刮地三尺,也必为殿下,凑齐这五万义军!”
在“仁义”的旗号之下,一场史无前例的血腥强征,在朝鲜的北方,拉开了序幕。
平安道,一处偏僻的村庄。
当一队身披铁甲的八旗兵,在一名朝鲜降官的带领下,踹开村公所的大门时,村里的里正,一个年过六旬的老者,立刻跪倒在地,拼命磕头。
那降官高声宣读了“讨明檄文”,随即,对着里正,冷冷地说道:“睿亲王殿下有令,此地,三日之内,需征调一百名丁壮,三千石粮食!若有延误,全村上下,皆以‘明寇奸细’论处!”
“大人!大人饶命啊!”老里正哭喊道,“村里……村里青壮早已被明军的唐王征去修筑工事,剩下的,都是些老弱妇孺啊!粮食……粮食也早已被他们抢光了!实在是……实在是凑不齐了啊!”
“凑不齐?”带队的八旗牛录章京冷笑一声,他看了一眼旁边一个因为恐惧而身体发抖,但眼神中却带着一丝不屈的年轻汉子,随手一指。
“此人,面有反色,必是明寇奸细!拖出去,斩了!”
“不!不要!”
在村民们惊恐的尖叫声中,那名年轻汉子,被两个如狼似虎的八旗兵拖了出去,手起刀落,一颗大好的人头,滚落在泥地里。
那牛录章京用刀尖挑起人头,对着所有村民,用生硬的汉话,一字一顿地说道:“三日之后,人、粮,若是不齐。你们的下场,便与他一样!”
说罢,他带着队伍,扬长而去,只留下满村的绝望与哭嚎。
这样的一幕,在整个朝鲜北方,不断上演。在死亡的威胁下,无数的朝鲜青壮,被迫放下了手中的锄头,拿起了简陋的兵器。他们被从家中,从田间,从妻儿父母的身边强行带走,汇入了一支庞大的、看不到希望的洪流。
数日后,多尔衮立马于高岗之上。
他满意地看着自己身后,那支由数万名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朝鲜“义军”组成的、更为臃肿庞大的军队。
他知道,这些人的作用,只有一个——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去消耗明军的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