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灯仙踪(上卷)(2 / 4)

加入书签

十五,聪慧好学,常随二人左右,潜心求教。

这日清晨,有村民王二急匆匆来寻李老丈,言说其子小宝近日得了怪病,起初只是食欲不振,日渐消瘦,后来竟时时啼哭,夜间睡中惊悸,手足抽搐,面色青黄,腹胀如鼓。李老丈随王二至家中,见小宝蜷缩在床上,双目失神,伸手按其腹部,坚硬如石,叩之有声。老丈诊其脉象,弦细而数,观其舌苔,白腻中带黄,沉思良久,道:“此症似是疳积,却又兼有惊悸抽搐,恐是虫积日久,化热生风所致。”遂开了驱虫消积的药方,嘱王二抓药煎服。

谁知三日后,小宝病情非但未好转,反而抽搐更甚,王二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又来恳求青玄出手。青玄至小宝床前,细细诊察,问道:“近日小宝可有误食什么东西?”王二回想片刻,道:“前日我上山砍柴,见山中有野果,便摘了些给孩子吃,莫非是野果有毒?”青玄闻言,随王二至山中查看,见那野果枝叶间,有细小青虫爬行,笑道:“此果名为‘苦楝子’,本身无毒,但若被‘木舌虫’啃食,其汁液便会沾染虫毒,小儿食之,虫毒内侵,积于肠胃,耗伤津液,引动肝风,故而出现此等症状。”

李老丈问道:“那当如何施治?”青玄道:“需以清热解毒、驱虫熄风为要。金灯花可清脏腑热毒,然需配伍其他药材。我有一方,以金灯花三钱为君,清热解毒;辅以苦楝皮二钱、槟榔一钱,杀虫消积;再用钩藤二钱、蝉蜕一钱,平肝熄风;加茯苓二钱健脾利湿,甘草一钱调和诸药。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三次温服。”

李念祖在旁问道:“青玄先生,为何选用金灯花为君药?它不是多用于咽喉之症吗?”青玄笑道:“念祖此言,正是初学者易犯的误区。药材之用,不可拘泥于单一病症。金灯花归肺、胃经,然其清热解毒之力,可通三焦,不仅能清上焦咽喉之火,对于中焦肠胃热毒壅滞,亦有良效。此症根源在‘毒’与‘虫’,金灯花清其毒,他药驱其虫、熄其风,配伍得当,方能药到病除。”

王二依方抓药煎服,第一剂服下,小宝便排出数条细小青虫,腹胀稍减;三剂服完,抽搐停止,食欲渐开;再服三剂调理,小宝已能下地玩耍,面色也恢复红润。王二感激涕零,送来了自家酿的米酒,李老丈则将此案详细记录,与先前的“金灯散”案并列,感慨道:“若非青玄先生指点,我怎知金灯花竟有这般妙用。可见医道之深,在于实践中不断探索,书本之外,更有天地。”青玄点头道:“正是如此,许多药材的妙用,初时皆藏于民间实践,待后世医者整理归纳,方载入典籍,这便是‘口传知识’与‘文献记载’的互动。”

第三回古卷残篇藏秘意医者寻踪探本源

时光荏苒,青玄在石泉村已住半载。这日,李老丈整理家中旧物,无意间发现祖父留下的一个旧木箱,箱中除了先前记录的医案,还有一卷泛黄的残卷,纸页脆薄,字迹模糊。老丈将残卷小心展开,青玄与李念祖凑上前来,只见残卷上题着“金灯药录”四字,内容多已残缺,仅能辨认出“金灯花,又名锦灯笼,性寒,味酸苦,主喉痹,惊痫,热毒痈肿……”“太行忘忧谷,有金灯仙株,吸月华,聚灵气,十年一开花,百年一结果……”等零星字句。

青玄见此残卷,眼中精光一闪,道:“此卷怕是上古医籍的残本!虽字迹不全,但足以证明,金灯花的药用价值,早有记载,只是岁月流转,大部遗失,仅余片言只语。李老丈祖上所传之方,想必便是源于此卷。”李老丈叹道:“祖父曾说,此卷是祖上从一云游道人处所得,因年代久远,多有损毁,没想到竟藏着金灯花的秘辛。”

青玄沉吟道:“残卷中提及‘金灯仙株,十年一开花,百年一结果’,我等先前所见,只是普通金灯花,想必那‘仙株’才是金灯花中的极品,药效更胜百倍。若能寻得仙株,不仅能救治更多病患,更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