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4章 于伟正现场指挥,东洪县气氛微妙(3 / 5)
你在这里指挥,我去堤上搭把手。就算扛两袋沙袋,我心里也踏实些。”
张庆合赶紧拉住他:“于书记,您可不能去!您是市委书记,坐镇指挥就是最大的贡献。堤上现在全是人,不缺您这一个扛沙袋的。再说,您要是出点事,咱们东原的防汛工作就乱了套了。”
“我怎么就不能去?”于伟正有些执拗,“老张,指挥这些你是行家,我也是党员,也是东原的干部,不能光站在这里得跟同志们一起干。你放心,我会注意安全。”
张庆合拗不过他,只好让人找了件雨衣和胶鞋,又安排个技术员跟着,以防万一。于伟正穿上雨衣,刚走出指挥棚,就看到几个记者举着相机在拍照——是市委宣传部安排的,要记录抢险的情况。他赶紧摆了摆手:“镜头别对着我,多拍拍
记者们会意,把镜头转向了决堤口。于伟正走到沙袋堆前,弯腰扛起一袋沙袋——沙袋灌满了砂石,足有五六十斤重,他刚直起腰就觉得肩膀一沉,泥水顺着肩膀就滴了下来。于伟正脚步也有些不稳。旁边一个年轻干部赶紧过来想帮忙,被他拦住:“不用,我自己来。”
他跟着人群往决堤口走,每走一步都要格外小心,堤上全是泥水,稍不注意就会滑倒。走到堤边,他把沙袋递给陈——以前在机关里看报表,觉得“防汛”是个抽象的词,现在才明白,这两个字背后,是无数人的汗水和牺牲。
扛了三袋沙袋,于伟正就觉得胳膊发酸,呼吸也粗重起来。他毕竟是五十多岁的人,平时在机关坐办公室,体力跟年轻人没法比。刚想再扛一袋,就被张庆合拉了下来:“于书记,差不多了,您这身体扛不住。。”
于伟正喘着气,擦了擦脸上的雨水和汗水:“不行,还能再扛两袋。
“您再扛,抢险。”张庆合半拉半劝,把他往指挥棚带,“您看,曹河的支援队伍到了,郑红旗亲自带队来的。”
于伟正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远处来了一支队伍,打着“曹河县党员突击队”的红旗,领头的正是曹河县委书记郑红旗。郑红旗看到于伟正,赶紧快步跑过来,主动伸出手:“于书记!曹河县支援队伍到了,一共六百多人啊,我们还带来了工具!”
于伟正握着他的手,用力摇了摇:“红旗同志,辛苦你们了!能亲自带队来,说明你的大局观很强,没有只盯着曹河的一亩三分地。”
郑红旗有些不好意思:“于书记,我对平安县有感情——我在这儿当了三年县委书记,黄滩乡这一带我熟。五道拐这个位置,是平水河在东原最凶险的地方,年年加固年年出问题,今年的水实在太大了,迎水坡被泡软了,才会溃堤。”
张庆合在旁边补充:“以前的河道不是这样,十年前一场大水把河道改了,才形成现在这个直角拐,水流冲击力翻倍。这次的教训很深刻,等抢险结束,咱们得好好总结啊,想想怎么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于伟正点点头:“总结是必须的,但现在首要任务是把堤堵牢。红旗,你带的队伍里有懂工程的吗?一会儿搭钢铁支架,需要人手帮忙。”
“有!我们县建筑公司的技术员来了几个,还有几个老工人,搭支架没问题。”郑红旗马上应道。
说话间,临平县的支援队伍也到了,带队的是临平县委书记吴香梅。吴香梅是个女同志,头发被雨水打湿,贴在脸上,却一点不显狼狈:“于书记,临平县来了三百五十人,您尽管安排!”
于伟正看着眼前的队伍,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东原的干部群众,关键时刻就是能拧成一股绳。他对张庆合说:“老张,人差不多够了,赶紧安排搭支架吧。”
张庆合点点头,马上召集技术员、解放军工兵连和各县的支援队伍,在堤上开了个简短的动员会,明确了分工:工兵连负责接钢管框架,建筑公司的技术员负责指导搭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