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朝闻真理,夕死无憾(4 / 6)

加入书签

劣,气候干燥,风沙肆虐,但樊锦诗不为所动。她带领团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敦煌壁画和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让千年瑰宝得以永续传承。她曾说:“我心归处是敦煌。”在敦煌的岁月里,她面临着无数的困难和挑战,如文物保护技术的落后、资金的短缺等,但她始终坚守岗位,努力克服困难。她和团队成员一起,对敦煌的每一幅壁画、每一尊佛像进行详细的记录和研究,为敦煌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樊锦诗用实际行动证明,在当代社会,依然有人愿意为了心中的理想和信念,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她的精神影响着更多的文化工作者,如单霁翔,致力于故宫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故宫从“故宫博物院”变为“故宫文化社区”,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在现实生活中,部分人受功利主义思想影响,对“道”的理解变得狭隘和扭曲。一些人将“道”等同于金钱和权力,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在商业活动中,制假售假、偷税漏税;在政治领域,拉帮结派、以权谋私。一些人缺乏信仰和理想,浑浑噩噩地度日,沉迷于网络游戏、娱乐八卦,虚度光阴。这种现象提醒我们,在当代社会弘扬“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不仅要倡导对真理和理想的追求,更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精神信仰在物质繁荣的时代依然熠熠生辉。我们需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精神追求的重要性。

五、教育使命的担当:培育“闻道”精神的沃土

教育作为传承文明、培育人才的重要领域,肩负着培养人们“闻道”精神的重要使命。在学校教育中,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成绩的提升,忽视了学生精神世界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塑造。要培育“闻道”精神,就需要转变教育理念,将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通过开设哲学、历史、文学等课程,让学生接触到古今中外的优秀思想成果,拓宽学生的精神视野。例如,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解读经典文学作品,如《论语》《孟子》《哈姆雷特》《巴黎圣母院》等,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蕴含的人性光辉和精神追求,分析作品中人物的选择和行为,探讨其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在历史教学中,讲述历史人物为理想和信仰奋斗的故事,如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取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道”的追寻和实践。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辩论等活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家庭教育同样对培育“闻道”精神至关重要。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懂得坚守正义、追求真理的重要性。例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诚实守信,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勇于克服困难。同时,鼓励孩子积极探索世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孩子在探索中不断接近真理,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家长可以带孩子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让孩子接触到丰富的知识和文化;支持孩子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此外,社会教育也应发挥重要作用。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氛围。政府可以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建设更多的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媒体应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先进人物的事迹和精神;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