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墨香千载:探寻墨子思想的深邃世界(4 / 7)

加入书签

。他在《墨子?非命上》中说:“执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则富,命贫则贫;命众则众,命寡则寡;命治则治,命乱则乱;命寿则寿,命夭则夭;命虽强劲,何益哉?’以上说王公大人,下以驵百姓之从事,故执有命者不仁。”墨子认为,那些主张“天命”的人,是在宣扬一种消极的思想,会让人失去奋斗的动力。他强调,人的富贵、贫贱、生死、寿夭等都不是由天命决定的,而是由人的行为和努力决定的。只要人们积极进取,努力奋斗,就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非命”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鼓励人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当今社会,这种思想依然能够激励人们不断追求进步,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拼搏。

非乐:对奢靡之风的批判

“非乐”则反映了墨子对当时社会奢靡之风的批判。他认为,音乐等艺术活动虽然能够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过度追求音乐享受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重百姓的负担。他在《墨子?非乐上》中说:“今王公大人,虽无造为乐器,以为事乎国家,非直掊潦水,折壤坦而为之也,将必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墨子指出,统治者为了追求音乐享受,不惜搜刮百姓的钱财,制造各种乐器,这无疑是对百姓的剥削。

同时,墨子还认为,音乐等艺术活动并不能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如饥饿、寒冷、战争等。在他看来,当百姓还在为基本的温饱问题而挣扎时,统治者却沉迷于音乐等享乐活动,这是极不道德的行为。墨子主张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如发展农业生产、改善民生等,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虽然“非乐”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艺术的发展有所抑制,但它也提醒我们,在追求精神享受的同时,不能忽视物质生活的基础,要合理分配资源,关注社会的整体利益。

节葬:对厚葬之风的纠正

“节葬”体现了墨子对当时社会流行的厚葬之风的坚决反对。在春秋战国时期,厚葬之风盛行,贵族们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不惜耗费大量的财富来举办葬礼。他们不仅要修建豪华的陵墓,还要陪葬大量的财物,甚至出现了活人殉葬的现象。这种厚葬之风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还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影响了社会的生产和发展。

墨子认为,葬礼的目的应该是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而不是炫耀财富和地位。他主张实行薄葬,简化葬礼的仪式和规模,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他在《墨子?节葬下》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节葬主张:“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墨子认为,只要能够达到安葬逝者的目的即可,不必追求奢华。同时,他还强调,葬礼应该遵循节俭的原则,不能给生者带来过多的负担。“节葬”思想的提出,对于纠正当时社会的奢靡之风,节约社会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体现了墨子对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也为我们树立了一种节俭、务实的生活态度。

节用:对资源的珍视与合理利用

“节用”是墨子思想中贯穿始终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了对资源的珍视和合理利用。墨子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应该注重节约,避免浪费。他在《墨子?节用中》中说:“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意思是说,只要能够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就可以了,那些增加费用却不能给人民带来实际利益的事情,圣王是不会去做的。

墨子主张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从各个方面做到节俭。例如,在饮食方面,要“足以充虚继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即只要能够吃饱、保持身体健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