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博学不名 孔子自谦执御的智慧(5 / 9)

加入书签

>

的手段。

在孔子眼中,“御”

不仅是一种驾车技艺,还蕴含着“道”

的内涵:“御”

需要“专注”

,对应着做事的认真态度;“御”

需要“平稳”

,对应着为人的中庸之道;“御”

需要“安全”

,对应着对他人的责任与关爱。

因此,选择“执御”

,并非只看重其技艺本身,而是看重其背后“道”

的内涵——通过“执御”

的技艺实践,传递“专注”

“平稳”

“责任”

等道德理念,实现“术”

为“道”

服务的目标。

这种“重道轻术”

的理念,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他的“博学”

,本质上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与传播“道”

(仁、礼等道德理念);他对“六艺”

的精通,也是为了通过技艺实践,让“道”

落地生根。

达巷党人只看到了孔子的“博学”

(术),却未完全理解其背后的“道”

,而孔子的回应,正是为了引导弟子与世人关注“道”

的核心,而非仅仅停留在“术”

的层面。

四、“博学”

与“专精”

的辩证关系:从孔子自谦看当代启示

孔子的“博学”

与“自谦执御”

,揭示了“博学”

与“专精”

的辩证关系——博学是基础,专精是关键;博学为专精提供广阔视野,专精为博学提供落地支撑;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

这种辩证关系,对当代人治学、择业、成长具有重要启示。

(一)博学是专精的基础:拓宽视野,避免局限

在孔子的知识体系中,“博学”

是“专精”

的前提——正是因为他精通“六艺”

、涉猎广泛,才能在“御”

等具体技艺中理解其背后的“道”

,实现“专精”

与“道”

的结合。

若缺乏博学的基础,专精便会陷入“狭隘”

,只能停留在技艺的表面,无法理解其深层内涵与应用场景。

1历史中的“博学促专精”

案例

东汉时期的张衡,便是“博学促专精”

的典范。

张衡不仅精通天文、历法、数学、机械制造等多个领域(博学),还在天文领域实现了专精——他明了浑天仪,用于观测天象;明了地动仪,用于检测地震。

他的专精并非孤立的,而是建立在博学的基础上:天文观测需要数学知识的支撑,机械制造需要物理知识的辅助,而历法研究又与天文观测紧密关联。

正是因为博学,张衡才能在天文领域不断突破,成为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

北宋时期的沈括,也是“博学促专精”

的代表。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博学),同时在数学领域(如“隙积术”

“会圆术”

)、物理领域(如磁学、光学)实现了专精。

他的专精源于博学的积累——通过对多个领域的研究,他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难题的方法。

例如,他在研究磁学现象时,结合了天文观测与地理考察的知识,提出了“磁石指南”

的原理,为后世磁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