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博学不名 孔子自谦执御的智慧(3 / 9)
p>的领域,他能熟练参与射礼活动,驾车技术也达到当时的较高水平;在典籍领域,他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后世文化传承奠定基础。
这种“广度”
与“深度”
兼具的学识,在春秋时期极为罕见,让达巷党人不得不出“大哉孔子”
的敬畏赞叹——孔子的学识已越了个人能力的范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代表着当时知识体系的最高水平。
(二)“博学而无所成名”
:对“博学”
与“成名”
关系的困惑
“博学而无所成名”
的核心,是达巷党人对“博学”
与“成名”
关系的困惑。
在他们的认知中,“博学”
与“成名”
应是统一的——一个人若学识广博,理应在某一领域专精并“成名”
;但孔子的情况却打破了这种认知:他学识极为广博,却无法用单一领域的“名家”
标签定义,这种“矛盾”
让达巷党人感到困惑。
这种困惑源于当时社会对“知识结构”
的局限认知——多数人认为,知识体系是“单一领域的纵向深入”
,而非“多领域的横向贯通”
。
因此,他们难以理解孔子“多领域贯通”
的知识结构,只能用“无所成名”
来描述这种独特性。
实际上,孔子的“无所成名”
并非“没有专长”
,而是“专长太多,难以单一界定”
——他在“礼”
“乐”
“书”
等领域的造诣,都足以让他成为当时的“名家”
,但由于他在多个领域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反而无法用某一个“名家”
标签来概括。
达巷党人的这种困惑,也反映了春秋时期知识体系的变革趋势——随着社会的展,单一领域的专精已无法满足复杂的社会需求,“多领域贯通”
的知识结构逐渐成为趋势,而孔子正是这种变革趋势的先行者。
他的“博学”
预示着未来知识体系的展方向,只是当时的社会尚未完全适应这种变革,因此才会有“无所成名”
的困惑。
三、解析“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孔子自谦回应的深意
面对达巷党人的赞叹,孔子并未居功自傲,而是以“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回应,看似自谦选择“执御”
这一相对基础的技艺,实则蕴含着“谦逊务实、明确定位、重道轻术”
的深层智慧。
这种回应,既是对达巷党人“无所成名”
评价的巧妙回应,也是对弟子与世人的言传身教。
(一)自谦务实:摒弃虚名,回归本质
孔子选择“执御”
作为自己的“专长”
,先体现了“自谦务实”
的态度——在“六艺”
中,“御”
(驾驭马车)是相对基础、实用的技艺,与“礼”
“乐”
等文化领域的“高雅”
不同,“御”
更贴近日常生活与实际需求,不需要复杂的理论体系,只需熟练的操作技能。
孔子选择“执御”
,并非真的认为自己只有“执御”
的专长,而是通过这种自谦,摒弃“博学名家”
的虚名,回归知识与技艺的“实用本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