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戒伪存真 孔子眼中的真诚品格(7 / 10)
>
是友谊的基石,只有坦诚待人、信守承诺,才能建立长久的人际关系;在公共事务中,“政务诚信”
是政府公信力的来源,只有以诚恳的态度面对民众,兑现政策承诺,才能获得民众支持。
例如,“感动中国”
人物王顺友,作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邮递员,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独自步行送信二十余年,行程达26万公里。
他从未因路途艰险而延误送信,也从未因无人监督而私拆信件,始终以诚恳的态度对待工作,以守信的行为履行职责。
王顺友的“悾悾”
,是对工作的坦诚热爱;他的“信”
,是对职业承诺的坚守,这种品性让他成为“中国邮政的象征”
,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尊重。
又如,华为公司在展过程中,始终以“诚信经营”
为原则,面对美国的技术封锁,坦诚向公众说明企业面临的困境,同时坚守“客户为中心”
的承诺,加大研投入,保障产品质量与服务。
这种“悾悾而信”
的态度,让华为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信任,成为全球知名的科技企业。
(二)“悾悾而不信”
的虚伪:诚恳外衣下的失信与欺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悾悾而不信”
的人,将“诚恳”
作为骗取信任、掩盖失信的外衣——他们表面态度热情、言辞恳切,看似“值得信赖”
,实则内心缺乏守信的原则,轻易许诺却从不兑现,用“诚恳”
的表象麻痹他人,最终达到个人目的。
1历史中的“悾悾而不信”
案例
三国时期的吕布,便是“悾悾而不信”
的典型反面教材。
吕布武艺高强,却缺乏守信的品格,他曾先后依附丁原、董卓、袁绍等多位诸侯,每次依附时都表现得“诚恳忠诚”
,誓言“愿效犬马之劳”
,却在利益诱惑下多次背叛主公:为了利益杀害丁原,为了貂蝉背叛董卓,依附袁绍后又因猜忌而离去。
他的“诚恳”
不过是骗取信任的伪装,最终因失信于天下,被曹操擒杀于白门楼。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吕布“有勇无谋,轻于去就”
,正是对他“悾悾而不信”
品性的精准批判。
晚清时期的李鸿章,在外交事务中也常表现出“悾悾而不信”
的特质。
他表面对列强“态度诚恳”
,承诺“积极改革、遵守条约”
,却在实际行动中多次妥协退让,甚至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
例如,甲午中日战争后,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此前他曾向民众承诺“力争主权、减少损失”
,却最终割地赔款,失信于天下。
他的“诚恳”
不过是掩饰无能与妥协的伪装,最终成为历史上争议较大的人物。
2当代社会的“悾悾而不信”
现象
在当代社会,“悾悾而不信”
的现象极为普遍,渗透在商业、社交、公共事务等多个领域,严重破坏了社会信任体系。
在商业领域,一些商家以“诚恳服务”
为噱头,却在实际经营中失信欺骗:如部分培训机构,招生时承诺“包过、包就业”
,态度热情诚恳,却在学员缴费后随意更换老师、缩减课程,甚至卷款跑路;一些电商平台的商家,宣传时“诚恳”
承诺“正品保障、七天无理由退货”
,却在消费者购买后送假冒伪劣产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