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孔子 防乱 智慧 解 好勇疾贫 之困(6 / 9)
,减少“好勇疾贫”
引的社会混乱。
推行“仁政”
缓解贫困,先要重视农业生产,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春秋时期,农业是民众的主要生计来源,也是国家财富的重要基础。
孔子主张统治者要“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即根据农时合理安排徭役,避免耽误农业生产;同时,要减轻赋税,“敛从其薄”
(《左传?哀公十一年》),让民众能够保留足够的劳动成果,改善生活。
在当代社会,虽然产业结构生了巨大变化,但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依然是缓解贫困的核心。
政府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农业现代化展,提高农民收入;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为贫困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通过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针对不同贫困地区、不同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采取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个性化扶贫措施,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这些政策措施,本质上都是对孔子“仁政”
思想的当代传承,通过保障民生、缓解贫困,减少因“疾贫”
引的社会问题。
其次,要为民众提供公平的展机会,让民众能够通过正当途径改善生活。
“疾贫”
的焦虑,不仅源于物质生活的匮乏,还源于展机会的丧失。
如果民众认为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摆脱贫困,就容易产生绝望情绪,甚至选择通过暴力手段改变现状。
因此,推行“仁政”
还需要注重机会公平,为民众提供平等的教育、就业、创业机会。
在当代社会,政府通过推进教育均衡展,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接受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为失业人员、贫困群体提供就业岗位;通过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民众提供创业平台与政策支持。
这些措施,让民众看到通过正当努力改善生活的希望,从而减少“好勇疾贫”
的潜在风险。
2以“礼法”
规范勇力,引导“义勇”
的践行
要解决“好勇”
异化的问题,需要以“礼”
与“法”
为双重约束,规范勇力的运用,引导民众践行“义勇”
,将勇力用于维护正义、服务社会。
“礼”
是孔子思想中规范行为、涵养道德的重要手段。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认为通过遵守礼仪规范,能够约束个人的欲望与行为,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对于“勇”
的规范,“礼”
的作用在于明确“勇”
的边界——勇力的运用必须符合道德准则,不能违背“仁”
与“义”
的要求。
例如,在人际交往中,“礼”
要求人们以和为贵,避免因琐事生冲突,即使面临矛盾,也要通过理性沟通解决,而非诉诸暴力;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礼”
鼓励人们挺身而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如帮助弱小、制止不法行为等,这便是“义勇”
的体现。
在当代社会,“礼”
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规范作用。
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民众的道德意识与法治观念,引导民众正确看待勇力,将勇敢与正义、责任相结合;通过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活动,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减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