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孔子 防乱 智慧 解 好勇疾贫 之困(2 / 9)
勇疾贫,乱也”
:勇力失控与贫困焦虑的双重危机
“好勇疾贫,乱也”
,短短六个字,道尽了勇力失控与贫困焦虑结合所引的社会危机。
这里的“好勇”
,并非指正当的勇敢、见义勇为,而是指过度崇尚勇力,将暴力视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甚至漠视法律与道德规范的行为;“疾贫”
则是指对贫困的极度厌恶与焦虑,渴望摆脱贫困却又缺乏正当途径。
当“好勇”
与“疾贫”
交织在一起时,个体便容易失去理性,采取极端行为,进而引社会混乱。
(一)“好勇”
的异化:从“义勇”
到“暴勇”
的堕落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勇”
本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但这种“勇”
必须以“仁”
与“礼”
为前提,是“义勇”
——为了维护正义、坚守道德而表现出的勇敢。
孔子曾说:“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他认为,看到合乎道义的事情却不挺身而出,是缺乏勇气的表现;同时,他也强调“勇而无礼则乱”
(《论语?泰伯》),指出如果勇敢却不遵守礼仪规范,就会引混乱。
然而,在“疾贫”
的驱动下,部分人的“勇”
逐渐异化为“暴勇”
——他们不再将勇力用于维护正义,而是将其作为摆脱贫困、获取利益的工具。
在春秋时期,这种“暴勇”
的表现尤为突出:一些贫困的民众为了生存,加入贵族之间的私斗,成为贵族争夺权力的工具;一些人则结为盗匪,劫掠商旅、欺压百姓,以暴力手段掠夺财富;还有一些人甚至参与叛乱,试图通过推翻现有政权来改变自己的处境。
这些行为,都违背了“义勇”
的本质,成为引社会混乱的重要因素。
即便在当代社会,“好勇”
异化的现象依然存在。
例如,一些青少年因家庭贫困或缺乏关爱,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将“打架斗殴”
视为“勇敢”
,加入帮派组织,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他们抢劫、盗窃、故意伤害他人,不仅严重危害了社会治安,也毁掉了自己的人生。
还有一些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崇尚“丛林法则”
,认为“拳头硬才是硬道理”
,在商业竞争中采取暴力手段打压对手,在日常生活中因琐事与他人生冲突时,动辄使用暴力,这些行为都与“义勇”
背道而驰,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隐患。
(二)“疾贫”
的焦虑:贫困引的生存危机与心理失衡
“疾贫”
,即对贫困的极度厌恶与焦虑,源于人类对生存与尊严的基本需求。
贫困不仅意味着物质生活的匮乏,还会导致个体尊严的受损、展机会的丧失,进而引心理上的失衡与对社会的不满。
当这种焦虑无法通过正当途径缓解时,个体便容易产生极端情绪,甚至采取暴力手段来改变现状。
在春秋时期,民众的“疾贫”
主要源于战乱与苛政。
长期的战争破坏了农业生产,导致粮食短缺,而统治者为了维持战争开支与奢侈生活,又对民众征收沉重的赋税与徭役,让民众陷入“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孟子?梁惠王上》)的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民众对贫困的焦虑达到了极点,部分人便选择通过“好勇”
的方式来宣泄不满、寻求生存资源。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