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从曾子临终之语悟修身之慎(6 / 8)

加入书签

行,成功实现了这一目标。

曾子的“修身”

目标,始终围绕“孝”

“礼”

“义”

三大核心准则展开。

在“孝”

的层面,他以守护身体完整践行对父母的责任,从日常注重饮食起居、避免身体损伤,到临终前向弟子展示完好的手足,每一步都在履行“身体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的承诺,完成了“孝”

的基础使命;在“礼”

的层面,他以规范言行遵循礼仪规范,无论是站立行走的姿态,还是与人交往的言辞,始终符合“礼”

的要求,即使临终嘱托也保持庄重得体,实现了“礼”

的终身践行;在“义”

的层面,他以坚守底线拒绝不义之举,面对利益诱惑不妥协、面对政治压力不退缩,让自己的言行始终符合道德正义,达成了“义”

的终身坚守。

这种对“修身”

目标的圆满实现,让曾子在临终前毫无遗憾。

他深知,自己的一生没有违背儒家的道德理念,没有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更没有辜负孔子的教诲,因此能够坦然说出“而今而后,吾知免夫”

这种“免”

,不是逃避责任的解脱,而是完成使命后的释然,是对自己一生道德实践的最终肯定。

(二)对死亡的坦然:越恐惧的生命境界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

的感叹,还蕴含着曾子对死亡的坦然态度。

在春秋时期,人们对死亡多抱有恐惧,认为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与未知的开始,而曾子却以修身圆满的底气,越了对死亡的恐惧,将死亡视为生命使命完成后的自然归宿。

曾子的坦然,源于对“修身”

与“生命价值”

关系的深刻认知。

他认为,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是否实现了道德目标——若能以一生践行“仁”

的理念,即使生命终结,价值也会永存。

他一生以“慎”

行追求道德完善,从“吾日三省吾身”

的日常反思,到“慎独”

时的自我约束,再到人生抉择时的道义坚守,每一次“慎”

行都在为生命价值添砖加瓦。

当“修身”

目标圆满实现,生命价值已完全彰显,死亡便不再是恐惧的对象,而是使命完成后的自然落幕。

这种对死亡的坦然,在他的言行中清晰可见。

临终前,他没有对死亡表现出丝毫畏惧,反而平静地召来弟子,以“启予足,启予手”

展示身体、引用《诗经》总结一生,最后以“而今而后,吾知免夫”

释怀告别。

整个过程从容庄重,没有悲伤与焦虑,只有对一生道德实践的笃定与对生命归宿的坦然。

这种境界,远当时普遍的死亡认知,成为儒家“安贫乐道”

“杀身成仁”

生命观的重要雏形。

(三)对弟子的期许:传承修身之“慎”

的嘱托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

的感叹,更是曾子对弟子的殷切期许——他希望弟子们能继承自己的修身之道,以“慎”

为准则,坚守“孝”

“礼”

“义”

的道德理念,完成儒家思想的传承使命。

在临终场景中,曾子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蕴含着对弟子的教育意义。

“启予足,启予手”

是对“孝”

与“义”

的直观示范,让弟子们亲眼看到“守护身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