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从曾子临终之语悟修身之慎(3 / 8)

加入书签

父之政,是难能也”

,强调“孝”

不仅是物质上的赡养,更是对父母意愿与道德的传承。

而维护身体的完整,正是“孝”

的——只有身体完好,才能更好地赡养父母、传承父母的道德理念。

在曾子的一生中,他始终以“守护身体”

践行“孝”

道。

例如,在周游列国、传播儒家思想的过程中,他始终保持谨慎,避免参与危险的政治斗争,防止身体受到伤害;在日常生活中,他注重饮食起居的规律,保持身体健康,以确保能长久地承担赡养父母、教育弟子的责任。

临终前,他召弟子“启予足,启予手”

,正是要向弟子证明,自己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未违背“孝”

道,守护了父母所予的身体,为弟子树立了“孝”

道践行的典范。

(二)对“礼”

仪的遵循:规范身体行为之度

“启予足,启予手”

的动作,也暗含着曾子对“礼”

仪规范的遵循。

在春秋时期,“礼”

不仅是外在的仪式,更规范着人们的身体行为,如行走的姿态、站立的位置、手势的动作等,都需符合“礼”

的要求。

曾子的“启予足,启予手”

,既是展示身体的完好,也是在以符合“礼”

的方式完成临终嘱托,体现了他对“礼”

的始终坚守。

曾子一生注重“礼”

的践行,他曾说“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强调通过规范容貌、颜色、辞气等外在行为,践行“礼”

的要求。

在身体行为方面,他更是严格遵循“礼”

的规范,例如,“立不中门,行不履阈”

(站立时不站在门的中间,行走时不踩门坎),“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

(经过君主的座位时,神色庄重,脚步加快),这些行为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礼”

的坚守。

临终前,曾子虽身处病榻,仍以“礼”

规范自己的身体行为。

“启予足,启予手”

的动作,温和而庄重,符合“礼”

中对长者临终嘱托的行为要求,既不显得仓促,也不显得随意,展现了他对“礼”

的始终敬畏。

这种对“礼”

的坚守,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未松懈,成为曾子修身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对“义”

的坚守:避免身体陷入不义之境

“启予足,启予手”

的深层内涵,还在于曾子向弟子证明,自己的身体从未陷入不义之境——他一生坚守“义”

的准则,未因追求利益、权力而做出违背道德的行为,未让身体承担不义之名,实现了身体与品德的双重洁净。

在春秋时期,“义”

是士人重要的道德准则,指行为符合道德与正义,“见利思义”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是当时士人普遍的价值追求。

曾子一生坚守“义”

的准则,将“义”

视为身体行为的底线,避免因不义之举让身体蒙羞。

例如,在面对利益诱惑时,曾子始终坚守“义”

的底线。

据《孟子?离娄上》记载,曾子在齐国时,有人送给他一条鱼,曾子拒绝接受,因为他认为接受这条鱼不符合“义”

的准则——送鱼者可能有求于他,接受鱼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