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从陈司败问礼观孔子之过(3 / 12)
秀司法官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反映了他对周礼中“公正”
理念的坚守。
(二)孔子:在礼与情中徘徊的思想者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宣扬“仁”
的思想,周游列国,广收弟子,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挽救当时“礼崩乐坏”
的社会局面。
在“陈司败问礼”
事件中,孔子的表现展现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思想特质,他既有着对周礼的执着追求,又难以完全摆脱个人情感和现实环境的影响。
孔子对周礼的执着追求是其一生的核心信仰和行为准则。
他自幼就对周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里的“矩”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周礼的规范。
他成年后,更是将恢复周礼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提出了“克己复礼为仁”
的重要主张,认为只有每个人都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遵守周礼的规范,才能实现“仁”
的境界,进而达到天下太平的理想社会。
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每到一个诸侯国,都会向当地的统治者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他们能够采用自己的思想来治理国家,恢复周礼的秩序。
然而,在“陈司败问礼”
事件中,孔子却因为个人情感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在回答陈司败的问题时出现了偏差。
从个人情感层面来看,孔子作为鲁国人,对自己的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
鲁国是他的出生地,也是他早年生活和从事教育活动的地方,他对鲁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状况有着深刻的了解和深厚的眷恋。
鲁昭公作为鲁国的国君,虽然在政治上并无太多建树,甚至还存在违礼之举,但在孔子的心中,他仍然是鲁国的象征,是自己的君主。
出于对鲁国的热爱和对君主的尊重,孔子不愿意在异国官员面前直接指责鲁昭公的过错,以免损害鲁国的形象和君主的尊严。
从现实因素来看,春秋时期的君臣关系虽然已经不如西周时期那般严格,但“君为臣纲”
的观念仍然深入人心。
作为臣子,应当对君主保持尊重和忠诚,这是当时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准则。
如果孔子在公开场合直接指出鲁昭公的违礼行为,很可能会被视为“以下犯上”
,不仅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还可能会影响到自己在鲁国的地位和未来的政治展。
此外,孔子当时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他的政治主张并没有被任何一个诸侯国的统治者所采纳,他仍然处于四处奔波、寻求机遇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他需要考虑自己的言行对自身和弟子们的影响,避免因为一时的直言而给自己和弟子们带来不利后果。
(三)鲁昭公:权力旁落的悲情君主
鲁昭公,名裯,是鲁国的第二十四位国君,在位共计三十二年(公元前542年—公元前51o年)。
他在位期间,鲁国的政治局势十分复杂,政权实际上被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大夫所掌控,即所谓的“三桓专鲁”
。
鲁昭公虽然名义上是鲁国的国君,但实际上并没有掌握多少实权,是一位典型的权力旁落的君主,其一生充满了悲情色彩。
鲁昭公即位之初,就面临着“三桓”
势力强大的局面。
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都是鲁国的贵族世家,其祖先分别是鲁桓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