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从陈司败问礼观孔子之过(1 / 12)

加入书签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

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

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的核心典籍之一,其文字简练却意蕴深远,如同一条静静流淌的时光之河,承载着两千多年前的思想智慧。

书中所载孔子言行,或论仁之真谛,或谈礼之规范,或述为政之要道,每一句都历经岁月的沉淀,成为后世无数人修身治学、安身立命的准则。

然而,在这众多记载中,“陈司败问昭公知礼”

一事,却宛如一块温润玉璧上那道不显眼却引人注目的细纹。

它没有“仁者爱人”

那般广为人知,也没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那般深入人心,却以其独特的叙事,让我们得以窥见圣人并非完美无缺,更让我们看到孔子在面对自身过错时那份罕见的坦荡胸襟。

这短短数语的记载,就像一扇被轻轻推开的小窗,透过它,我们不仅能望见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朝堂纷争、礼制崩坏的社会图景,更能清晰看见孔子在“礼”

与“情”

的拉扯、“言”

与“行”

的权衡之间的徘徊与坚守。

这样一段看似简单的对话,值得我们沉下心来,细细品读其中的深意,慢慢思索背后所蕴含的思想价值。

一、春秋乱世:陈司败问礼的时代背景

要真正理解“陈司败问礼”

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就必须将其置于春秋时期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中。

春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自公元前77o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始,至公元前476年结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周王室在西周时期曾经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便是当时周王朝统治的真实写照。

然而,进入春秋时期后,周王室的势力日渐衰微,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对诸侯国的控制能力。

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资源,开始了频繁的兼并战争,“春秋五霸”

相继崛起,他们打着“尊王攘夷”

的旗号,实则各行其是,争夺霸主地位,周天子沦为了名义上的共主,其权威早已名存实亡。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西周以来所确立的礼制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即所谓的“礼崩乐坏”

周礼作为一套完整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各个方面,从天子、诸侯、卿大夫到士、庶民,每个人都有其对应的礼仪规范,不得僭越。

例如,在祭祀方面,周天子祭祀天地、社稷,诸侯只能祭祀本国的社稷和名山大川;在礼仪仪式方面,天子举行宴会时用“八佾”

之舞(六十四人),诸侯用“六佾”

(三十六人),卿大夫用“四佾”

(十六人),士用“二佾”

(四人)。

然而,到了春秋时期,这些礼制规范被不断打破。

诸侯们纷纷僭用天子之礼,如鲁国的季孙氏“八佾舞于庭”

,孔子对此愤怒地指责道:“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各国国君在婚姻、丧葬等方面也屡屡违背周礼,鲁昭公“取于吴,为同姓”

便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陈国作为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其地理位置大致在今河南省东部和安徽省西北部一带,是一个中等规模的诸侯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