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论孔子眼中的圣人与有恒者(1 / 10)

加入书签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乎。”

在儒家思想的璀璨星河中,孔子对人格境界的探讨始终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乎。”

这两句流传千年的箴言,不仅是孔子对自身所处时代人格现状的感慨,更蕴含着对后世之人修身立德的深刻期许。

它们如同两把标尺,一端丈量着遥不可及的理想人格——圣人与善人,另一端则为普通人指明了切实可行的修行方向——成为君子、坚守有恒。

今天,我们便循着孔子的话语,深入探寻这些人格境界的内涵,剖析“有恒”

的价值与当下意义,在古今对话中寻找修身立业的智慧。

一、圣人:遥不可及的理想人格标尺

“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

,当孔子说出这句话时,语气中或许带着一丝遗憾,却更藏着对“圣人”

这一人格境界的敬畏与精准界定。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圣人”

并非简单的道德完人,而是集道德、智慧、功业于一身,能够推动社会进步、造福万民的至高存在。

他们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人类文明的方向,却又因境界之高,成为后世难以企及的理想标杆。

要理解“圣人”

的内涵,我们需回溯孔子所处的时代与他提及的圣人典范。

在孔子心中,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人,便是“圣人”

的代表。

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

,他不私天下,将帝位禅让给贤能的舜,开创了“禅让制”

的佳话;舜帝以孝闻名,面对家人的屡次加害仍坚守孝道,即位后又广纳贤才、治理水患,让百姓安居乐业;大禹为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耗尽心血终使天下水患平息,百姓得以安居耕作。

这些圣人的共同特质,在于他们始终以“天下为公”

为念,将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天下百姓的福祉紧密相连,用毕生的行动践行着“仁爱”

与“正义”

,最终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朽的功绩。

孔子为何会说“吾不得而见之矣”

?这并非否定圣人的存在,而是源于他对“圣人”

标准的严苛,以及对春秋时期社会现实的清醒认知。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诸侯们多以权谋私、征战不休,鲜有人能像古代圣人那般以天下为己任;士大夫阶层中,虽有部分人追求道德修养,却也难以达到圣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的境界。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渴望找到一位能推行仁政、复兴周礼的君主,却始终未能如愿。

他见过太多追逐名利、漠视道德的人,也深知成为圣人不仅需要极高的道德修养,更需要契合的时代机遇与推动社会变革的能力。

因此,“不得而见之”

既是对时代的感慨,也凸显了“圣人”

人格的至高性与稀缺性。

在现代社会,“圣人”

的概念或许不再像古代那样与政治功业紧密绑定,但它所蕴含的“无私奉献”

“造福他人”

的核心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意义。

我们虽难以达到古代圣人那般的至高境界,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