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行藏与智勇 夫子的权衡(2 / 8)

加入书签

困于陈蔡之间”

(《论语?先进》),却始终“讲诵弦歌不衰”

在陈绝粮时,子路愠怒:“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这种“穷而不滥”

的坚守,让“行”

突破了外在条件的限制——即使不被任用,内心的“道”

仍在践行,正如《周易?困卦》“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

,困境中的“行”

是精神的坚守。

二、舍之则藏:退守的智慧

“舍之则藏”

的“舍”

,是不被任用、被舍弃,《说文解字》“舍,市居曰舍”

,引申为放弃、不用;“藏”

是收敛、蕴蓄,《说文解字》“藏,匿也”

,指将才能与主张收敛起来。

孔子的“藏”

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论语?公冶长》)的从容,如《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退守是对时机的尊重。

“藏”

的表现形式多样,核心是“守道不辱”

孔子晚年返鲁,“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史记?孔子世家》),这是“藏”

的政治选择;他“退而修《诗》《书》《礼》《乐》”

,删订六经,这是“藏”

的文化实践。

《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即使到蛮荒之地,“藏”

的也是君子之道,而非随波逐流。

“藏”

与“隐”

的区别在于“心不隐”

《论语?微子》记载的“隐者”

如长沮、桀溺,主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是彻底的归隐;而孔子的“藏”

是“道在己身”

的坚守——“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论语?子罕》),文化的火种仍在心中,只是不强行推行。

这种“藏”

如《礼记?中庸》“道其不行矣夫”

的叹息,带着对现实的清醒,却无对理想的放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藏”

的价值在长远传承。

孔子整理六经,使“文武之道”

不至于“坠于地”

(《论语?子张》),这种“藏”

比一时的“行”

更具生命力。

《史记?孔子世家》评价“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

,他的“藏”

为后世“行”

奠定了基础——孟子“言必称尧舜”

,董仲舒“独尊儒术”

,朱熹“集注四书”

,都是对孔子“藏”

的继承与扬,正如《周易?系辞》“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藏”

是“通”

与“久”

的过渡。

三、惟我与尔:颜渊与孔子的共鸣

颜渊能与孔子共鸣“行藏”

之道,源于其“安贫乐道”

的境界。

《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

这种“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