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知务民义仁先难后获(1 / 9)

加入书签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问孔子何为“知”

,孔子答以“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又问何为“仁”

,孔子言“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这两句看似简洁的对话,实则蕴含着孔子对于智慧与仁德的深刻洞察,如同一座蕴含丰富矿藏的山峰,等待我们深入挖掘其中的奥义,为后世的为人处世、治国理政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指引。

要理解孔子对“知”

的阐释,先需剖析“务民之义”

的内涵。

“务”

即致力于、专注于,“民之义”

指的是民众所应遵循的道义、事理,也就是关乎百姓生计、社会秩序的根本大义。

在孔子看来,真正的智慧并非是对虚无缥缈之事的过度探究,而是将精力集中在为民众谋福祉、践行社会公义之上。

这体现了孔子务实的精神,他始终将关注的焦点放在现实的人间社会,强调人的价值与责任。

“敬鬼神而远之”

则进一步补充了“知”

的内涵。

孔子并非否定鬼神的存在,而是主张对鬼神保持敬畏之心,同时又不沉迷其中,不将精力耗费在对鬼神的过度崇拜或频繁祭祀上。

这种态度既体现了对传统信仰的尊重,又避免了陷入迷信的泥潭,将人们的目光拉回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中。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鬼神观念盛行,人们常常通过祭祀、占卜等方式祈求鬼神的保佑,而孔子却提出“敬鬼神而远之”

,无疑是一种极具智慧的选择,它引导人们将重心放在现世的努力上,而非寄希望于虚无的鬼神。

回顾历史,那些被后人称颂为有智慧的君主和大臣,往往都践行了“务民之义”

的理念。

战国时期的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其核心便是围绕“务民之义”

展开。

他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这直接关乎百姓的生计;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使平民百姓有了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机会。

商鞅的这些举措,都是致力于民众的根本利益和社会的展大义,虽然他的变法手段严苛,但不可否认其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体现了“知”

的务实内涵。

西汉的文景二帝,更是“务民之义”

的典范。

他们深知百姓在经历秦末战乱后急需休养生息,于是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文帝即位后,多次减免田租,将田租税率从十五税一降至三十税一,甚至在某些年份免除田租;景帝继续推行这一政策,使得百姓的负担大大减轻。

他们还重视农业生产,劝课农桑,鼓励农民从事农业劳动。

正是因为文景二帝专注于民众的生计大义,才造就了历史上着名的“文景之治”

,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这无疑是对孔子“知”

的理念的生动实践。

反观那些沉迷于鬼神之事而忽视民众大义的统治者,往往会导致国家衰败。

商代的纣王,据史料记载,他“好酒淫乐,嬖于妇人”

,同时还“慢于鬼神”

,但这里的“慢”

并非不重视,而是以荒诞的方式对待祭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奢靡的祭祀活动,却对百姓的疾苦漠不关心,最终导致民怨沸腾,国家灭亡。

这从反面印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