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画地自限 冉求之叹与力行之道(4 / 9)
—人们倾向于展自己擅长的领域,回避不擅长的部分,最终形成片面的能力结构。
能力偏食的成因:童年时期的正向反馈会强化某种能力,如冉求早年处理事务的成功,让他更愿意投入政事;而礼乐学习的初期困难,让他产生逃避心理。
这种“趋利避害”
的本能,导致能力展的不平衡。
现代教育中的“偏科”
现象,也是能力偏食的表现,学生因某次考试的成功而偏爱某一学科,因某次失败而厌恶另一学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全面展的重要性:孔子强调“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反对像器具一样只有单一功能。
他教弟子“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正是为了培养全面展的人才。
冉求的政事才能固然重要,但礼乐修养是人格完善的基础,缺少这部分,便如同一辆只有一个轮子的车,难以行稳致远。
跨界能力的价值: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跨界能力,政事才能与学问修养的结合,能产生1+1>2的效果。
冉求若能研习礼乐,理解“为政以德”
的深层内涵,他的理财能力或许会少些“聚敛”
的争议,多些“惠民”
的温度。
正如北宋名臣范仲淹,既懂军政要务,又有“先天下之忧而忧”
的人文情怀,这种跨界能力让他成为一代贤相。
能力整合的范例:孔门弟子中子夏做到了能力的整合,他“文学”
见长,却能“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将学问与政事结合;当代企业家任正非,既懂技术研,又有深厚的人文素养,他推荐员工读《华为基本法》,也读《黑天鹅》,这种全面的知识结构让华为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定力。
冉求的“能力偏食”
提醒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在单一领域的极致,而是在多元领域的平衡。
就像一棵大树,既要有深入土壤的主根(核心能力),也要有扩展的须根(辅助能力),才能抵御风雨。
六、孔子的“进之”
之道:如何打破自我设限
孔子对冉求的态度是“求也退,故进之”
(《论语?先进》),这种“进之”
不是强迫,而是引导,其中蕴含着打破自我设限的智慧,对今天的教育与自我成长仍有启示。
明确目标的引导:孔子没有直接批评冉求的退缩,而是指出“力不足”
与“画”
的区别,让他明白问题所在。
这种“认知唤醒”
是打破自我设限的第一步——只有意识到自己在设限,才有可能突破。
现代教育中的“目标设定理论”
认为,明确且有挑战性的目标能激动力,孔子为冉求设定的“研习礼乐”
目标,正是适合他的挑战性任务。
循序渐进的实践:打破自我设限需要循序渐进,从微小的成功积累信心。
孔子可能会先让冉求从简单的礼仪学起,如日常的洒扫应对,再逐步深入礼乐精髓,这种“小步快跑”
的方式,能避免因难度过大而退缩。
就像学游泳,先在浅水区练习憋气,再学习划水,最终才能游向深水区。
榜样力量的激励:孔门中有许多突破自我的榜样,颜回“人不堪其忧”
仍能乐道,子路从鲁莽到懂礼,这些例子都能激励冉求。
心理学中的“社会学习理论”
表明,人会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学习,孔子让弟子“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