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汶上之风 闵子骞的拒仕操守(2 / 15)
p>《论语?先进》记载,孔子让弟子各言其志,闵子骞说:“愿无伐善,无施劳。”
意为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把劳苦之事推给别人。
这种低调谦和的态度,与季氏的专横形成鲜明对比。
季氏家臣阳货曾强迫孔子出仕,孔子虽“时然后言”
,却始终保持距离,闵子骞的拒仕,正是对孔子“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论语?泰伯》)思想的践行。
山东济南的闵子骞祠,有幅明代壁画“拒仕图”
:闵子骞站在汶水岸边,季氏的使者跪在地上递上聘书,背景中季氏的宫殿隐约可见,却被一道彩虹般的光带与汶水隔开。
这幅画生动诠释了:真正的操守,能在欲望与原则之间划出比河流更清晰的界限。
三、拒仕传统的历史谱系:从伯夷到陶渊明
闵子骞的拒仕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中国士人“守道不仕”
传统的重要环节。
这个传统像一条隐秘的河流,流淌在正史的缝隙里,滋养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品格。
商周之际的伯夷、叔齐,是拒仕传统的源头。
《史记?伯夷列传》记载,他们是孤竹君之子,因反对周武王伐纣,“义不食周粟,隐于阳山,采薇而食之”
。
临死前作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这种对“以暴易暴”
的批判,与闵子骞拒绝季氏专权,精神内核完全一致——拒绝服务于自己认为不义的政权。
战国的庄子,将拒仕推向哲学高度。
楚王派使者聘他为相,庄子持竿不顾:“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庄子?秋水》)他的选择,是对“庙堂之高”
的越,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这种“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的态度,影响了后世无数隐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汉代的严光,曾与光武帝刘秀同学。
刘秀称帝后请他出山,严光却披羊裘垂钓于富春江上。
刘秀亲自拜访,与他同榻而眠,严光却把脚压在刘秀肚子上。
最终他拒绝官职,隐居终老。
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赞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严光的拒仕,是对“君臣关系”
的重新定义——友谊不能成为屈从的理由。
东晋的陶渊明,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
的千古佳话。
他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视察,属吏劝他“应束带见之”
,陶渊明叹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即日解印去职,作《归去来兮辞》明志。
他的拒仕,是对官场虚伪的彻底决裂,回归田园寻找“真意”
。
这些拒仕者的选择各异:伯夷是“非暴力不合作”
,庄子是“精神脱”
,严光是“平等坚守”
,陶渊明是“回归本真”
,但都与闵子骞一脉相承——在官职与操守之间,选择后者;在利益与原则之间,坚守底线。
四、“辞”
的艺术:拒仕的语言智慧
闵子骞的拒仕之言“善为我辞焉”
,语气委婉却态度坚决,展现了“辞”
的艺术。
这种语言智慧,既避免直接冲突,又清晰表达立场,是中国士人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生存智慧。
委婉中的坚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