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三月不违 颜回的仁心长卷(1 / 10)

加入书签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鲁哀公六年的深冬,曲阜的雪下了整整三日。

孔子坐在学堂的窗边,望着庭院里被白雪覆盖的杏树,案上摊开的竹简上写着“仁”

字。

弟子们围坐四周,炉火明明灭灭映着他们的脸。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夫子的声音穿过风雪,落在每个人心上,像一块投入静湖的玉,漾开层层涟漪。

?

此时的颜回正在陋巷的家中,披着打满补丁的袍子,就着微弱的油灯抄写《诗经》。

窗外寒风呼啸,他却浑然不觉,笔尖在竹简上流淌出的“仁”

字,与夫子学堂里的那个字遥遥相对。

这颗在贫困中始终充盈着仁爱的心,像雪地里的一株青松,在岁月的严寒中挺立了两千多年。

?

一、“三月”

与“日月”

:时间刻度里的仁心?

在河南博物院的“古代历法”

展厅,陈列着一组战国时期的计时器:漏刻、圭表、日晷。

考古人员考证,当时的“三月”

约合今天的九十天,“日月”

则指一天或一个月。

这组锈迹斑斑的青铜器,像一把把钥匙,能打开《论语?雍也》里那段关于仁心的对话。

?

孔子为何用时间来衡量仁心?在《礼记?中庸》中记载:“力行近乎仁。”

仁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长期的坚守。

颜回能做到三个月不违背仁,意味着他的仁爱之心已经内化为稳定的品格;而其他弟子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说明仁还停留在行为层面,尚未成为心性的自然流露。

?

在山东曲阜孔庙的“圣迹图”

中,有一幅“颜回食粥”

图:颜回坐在简陋的屋子里,面前的陶碗里只有稀粥,他却捧着竹简专心研读,脸上没有丝毫怨色。

这幅图旁边的题记写道:“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这份在贫困中坚守的快乐,正是仁心的外在表现——不被物质所累,始终保持对他人、对社会的善意。

?

《孔子家语?颜回》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颜回随孔子周游列国,在陈蔡之间被困,七天没有粮食。

弟子们都饿得头晕眼花,颜回却主动去寻找食物,找到一点米后便生火煮粥。

有弟子看见他偷偷抓了一把米吃,就告诉了孔子。

孔子却相信颜回的为人,后来才知道,颜回是因为有灰尘掉进了锅里,他舍不得扔掉,就把沾了灰的米吃了。

这个细节生动地展现了颜回的仁心——即使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也始终坚守着内心的道德准则,这种坚守不是一时的,而是长久的习惯。

?

二、陋巷里的仁:贫困中的坚守?

颜回的陋巷在曲阜城的东南角,据《曲阜县志》记载,那里“地势低洼,屋舍简陋,常年潮湿”

在山东邹城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有幅“陋巷颜回”

图:低矮的土墙围着一间草屋,颜回坐在屋内,手里拿着竹简,屋外有几个孩童在嬉戏,他的目光中满是慈爱。

这幅图还原了颜回在陋巷中的生活场景——虽然贫困,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他人的关怀。

?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对颜回的这句评价,道出了颜回在贫困中坚守仁心的境界。

这里的“乐”

,不是物质上的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