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守亲志远 传统孝道的当代思辨(6 / 9)
庭关系进行量化分析。
该量表不仅可以帮助家庭了解自身关系的现状,还能为家庭教育提供科学的指导建议。
例如,通过量表分析现,每周进行三次以上深度沟通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更高。
基于这些研究成果,中心推出了一系列家庭教育培训课程,帮助家长和孩子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促进代际之间的理解与和谐。
在一些高校,孝道文化研究成为热门课题。
复旦大学开设“儒家伦理与现代家庭”
选修课,吸引了众多不同专业的学生。
课程中,学生们不仅学习传统孝道思想的经典着作,还结合当代社会现象进行讨论。
比如,围绕“异地工作是否违背孝道”
这一话题,学生们从经济展、职业规划、家庭情感等多个角度展开辩论,在思想的碰撞中加深对孝道内涵的理解。
此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前往敬老院、社区服务中心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关爱老人的意义,将孝道文化从理论学习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社会政策的支持引导
我国在社会政策层面积极推动孝道文化的传承与展。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这一法律条文的出台,将“常回家看看”
从道德要求上升为法律义务,为保障老年人的精神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
虽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但该法律的颁布引起了社会对老年人精神关怀的重视,促使更多人反思自己对父母的陪伴是否足够。
部分地区推出的“时间银行”
养老模式,为新时代的孝道实践提供了创新思路。
上海某社区的“时间银行”
运行三年来,已积累服务时长过10万小时。
年轻人利用业余时间为老人提供志愿服务,如代购生活用品、陪伴就医、打扫卫生等,每服务1小时可积累1个“时间币”
。
这些“时间币”
可以在自己年老时兑换他人的服务,也可以转让给父母或亲人使用。
这种互助养老模式,不仅解决了部分老年人的生活困难,还在社区内形成了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让孝道文化在社区层面得到了生动实践。
在税收政策方面,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出台了相关措施鼓励子女照顾父母。
例如,日本对与父母同住或居住在父母附近的家庭给予税收优惠,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我国部分城市也在探索类似政策,如对赡养老人的家庭在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上给予更高额度,通过经济手段引导和鼓励子女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
此外,政府还加大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建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场所等,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服务,同时也减轻了子女的养老压力,为孝道文化的传承创造有利条件。
六、科技赋能下的孝道新形态
(一)智能设备的亲情桥梁作用
随着科技的飞展,智能设备为远程尽孝搭建了新的桥梁。
“银智能管家”
系统在上海试点应用,该设备集成了健康监测、语音提醒与代际沟通等多种功能。
独居老人佩戴的智能手环可实时监测心率、血压、睡眠质量等健康数据,一旦数据出现异常,系统会立即自动同步至子女手机app,并出警报。
有位老人深夜突心率过快,智能手环及时将数据传输给远在外地的子女,子女迅联系社区医生上门处理,成功避免了一场危险。
< ↑返回顶部↑